你看,咱们在聊三国的时候,总爱把天命和谋略挂在嘴边,但有些人和事,真就像是命里差了那么一口气。刘备手下的猛将不算少,五虎将那一行咱都能如数家珍,可偏偏有位高手,总让人替老刘感到万分可惜——田豫。如果当年田豫留在刘备阵营,说不定汉中的局势会被改写,五虎将的名单也得挪一挪。
老刘和田豫的缘分,早年其实蛮扎实。那会儿,刘备还在公孙瓒门下“混资历”,跟赵云、田豫这种当时并不起眼的年轻人关系极好。赵云后来还能峰回路转,和老刘在邺城不期而遇,这事在三国迷里都快成美谈了——俩人同吃同住,一起筹谋,还偷摸招兵买马,差点把袁绍蒙在鼓里。哪怕是后来,赵云陪刘备跑南闯北,真算个死心塌地的老铁。
不过说到田豫,那可就没那么顺。你要站在田豫的角度想——家里老母还在,自己又是渔阳本地人,总不能一腔热血就跑到远方“打天下”吧?刘备后来辗转各地,却始终扎不下根,田豫便只能各安天命,慢慢就有了距离。再加上曹操在河北做得风生水起,谁都看得出局势的苗头,田豫索性投向曹氏门下。他甚至劝身边人别跟着刘备冒险,说白了,田豫是个有眼力劲的,能认清时势,也得为自个儿的家小打算。
田豫后来在曹魏那叫一个“步步登高”。但想当年,刘备要是能把田豫拉进蜀汉的牌桌,谁还能说得准蜀地格局会不会彻底变一盘棋?我们常说赵云能文能武,可田豫这种人,除了会打仗、还能守边镇、能制约北方游牧,分明是军政一把好手。
说到田豫的本事,还是得说点他镇边的那些事。曹魏边疆上的麻烦真不少,尤其是辽东乌丸那帮“胡人”,一有风吹草动就来捣乱。换个一般人去,八成是“按部就班”,出了乱子还得层层禀告,但田豫可不愿做那种坐堂的官。他有一次在雁门那儿听说鲜卑头人打算出兵袭扰边塞,没等朝中谍报传来,他先私自带兵出塞,设埋伏,让鲜卑匪首吃了大亏——这个处理方式,让属下和百姓心服口服。说来有趣,他的做派还有点像后来的魏延,都是先斩后奏,用结果让上头闭嘴。
留着田豫这样的能吏在身边,老刘拼汉中时,或许用得上,不止停留在马超、魏延们的“猛将力”,而是真正能坐镇守边、安抚百姓、捏合将校的那种老辣。要知道,田豫后头管过整个并州,那地儿宽得很,七八个大郡归他管辖。关羽也不过主持着四、五个郡的荆州——这点在有心人眼里,分量差多了。
田豫在曹氏阵营里其实起初也不算什么大人物。他小官做起,穷辛苦累,没人觉得他有多出挑,甚至有人背地里笑话他人情世故不通。可田豫就倔——有次夏侯尚要找他“借人情”,想把驻守的兵给自家用,田豫直接顶回去。这腰杆子给得硬,有点像张飞,但比张飞会拐弯:他嘴上不说狠话,就抱着“不管谁来找我,我只听命朝廷”的原则,谁也找不到他把柄。
幸运飞艇官方开奖 说田豫“高升”不是靠投机会的,那就错了。北疆叛乱最凶的时候,田豫自己带头请命,带兵进山剿匪,一回能打下好几个小部落。甚至有一次一箭射死敌首,吓退了成千上万的乌丸骑兵。这种时候,他没等着总部褒奖,也不想搞漂漂亮亮的表彰文,军队打胜仗、百姓得安生,反倒是最实在的回报。比起那些光爱出风头的将领,田豫算是真刀实枪的人。你说这样的将才,要是刘备能用到身边,那些老将在夹缝间争功抢位,哪里还轮得到?
可世事偏偏就是这么巧。高平陵政变那会儿,司马懿明里暗里都想收田豫这员干将。偏偏田豫这人骨头硬,从不主动站队。他甚至以病辞职,宁愿不做高官,也不让司马懿放心大胆地用他。嘴上不说,心里清楚个明白。这么护身,像极了那些年蜀地一座座没人敢轻易走进的山寨——隐忍,但谁都不敢小觑。
再说,田豫担过卫尉、太中大夫,这些官不光有俸禄,还有话语权。当时北地老百姓见了他都安心,说白了,比靠武力硬撑要让人心服得多。等他年老告老回家,连蜀地、江南来的商人在茶馆里喝茶闲聊,也时不时会说——要是老刘早把田豫揽下,怕蜀汉早些年还能多喘口气。
可人生往往是这样——有的人和事,明明擦肩,却再也回不去。田豫没再回到刘备身边,这段故事也就成了三国里一个耐人寻味的小缺憾。如果你非要问,田豫究竟能不能比得过五虎将?我倒觉得,英雄不光看冲锋,也得看守得住细水长流。只可惜,这世上没有“如果”。那些曾经的错失,才让故事多了点遗憾,也让后人唏嘘不已。
转载请注明来自Nkqfj,本文标题:《7k7k名将三国(他是刘备错过的最可惜一大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