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国志孔明传安卓(三国星空下的诸葛亮)

新三国志孔明传安卓(三国星空下的诸葛亮)

admin 2025-10-18 热文 2 次浏览 0个评论

即使是力图客观的历史学家,也难以掩盖对三国人物的偏爱。狩野直祯在《诸葛孔明》的序言中申明立传宗旨:尽量抛开历代诸葛亮故事的影响,从“时代趋势”和“世态”的角度来解释这一人物的行为,“然而,有时我也不得不对他抱以同情”。

或许在中国读者看来,总是称呼诸葛亮为“孔明”已经明示了作者的偏爱,但这是一个文化差异带来的误会。虽然日本读者确实对诸葛亮青眼有加,狩野直祯提到的吉川英治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畅销小说《三国志》,就以“孔明之死”作为这个时代的结局,土井晚翠的诗歌《星落秋风五丈原》也成为日本文学中的名作。但对于立场敌对的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日语中却习惯称之为“孔明”和“仲达”。江户时期湖南文山《通俗三国志》被认为是最早的《三国演义》日译本,就有“孔明智退仲达”“仲达起兵定辽东”等回目,对于其他三国英雄则多称呼姓名,如“关羽夜走麦城”“赵云大战汉水”之类,偶尔也有称刘备为“玄德”“汉中王”“蜀帝”,称曹植“子建”的例子,总的来说,并不能由称呼看出褒贬。中国传统中将字视作表示亲近的称呼,而日语的“孔明”与“仲达”更类似于一种约定俗成,狩野直祯的另一部著作就题为《三国志的世界:孔明与仲达》。

三国星空下的诸葛亮

《诸葛孔明:导演三国时代的天才军师》,[日]狩野直祯著,梁爽译,张学锋校,山西人民出版社2025年8月出版

并不是唯一的“预言家”

因此,和通俗文学作品中的“孔明热”不同,狩野直祯还是在书中贯彻了他的历史学视角。在三国故事中,诸葛亮往往有着惊人的先见之明,其中最著名的典故之一是精准预判未来局势的“隆中对”。但狩野直祯提醒读者,诸葛亮并非三国时代唯一的“预言家”。鲁肃第一次见孙权时就曾经献策:“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鲁肃于建安二十二年去世,未能得见三国鼎立。孙权称帝登坛告天之际对当时公卿感慨:“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此外,甘宁也断定曹操必然成一割据政权,他建议孙权先图荆州,再取巴蜀,与北方抗衡。因此,狩野直祯认为天下三分实际上是当时“世论的代表性意见”。

三国星空下的诸葛亮

《草船借箭》京剧电影,谭富英饰鲁肃,马连良饰诸葛亮

诸葛亮、鲁肃和甘宁三人立场不同,背景各异。诸葛亮的先祖诸葛丰在汉元帝时官至司隶校尉,以对抗外戚许章知名(《诸葛孔明》第18页)。虽然这是西汉故事,但至东汉士大夫与外戚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诸葛丰的事迹必然能引起汉末清流的强烈共鸣。诸葛亮的父亲和叔父都曾任郡一级的地方官,琅琊诸葛氏实际上是当地的豪族。这一家族一直活跃到魏晋南北朝隋唐,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和文化力量。例如东晋时诸葛恢与琅琊王导齐名,曾一度“争族姓”(《晋书·诸葛恢传》),是“侨姓贵族”的代表之一。在京都学派的历史分期中,三国时代是中国从古代社会(先秦至东汉末)到中古社会(魏晋到隋唐)的过渡期,正如狩野直祯在《诸葛孔明》开篇中所描绘的那样,中古贵族脱胎于东汉的豪族,地方与中央之间强大的离心力带来了分裂,同时也带来了贵族的崛起。但贵族的形成并非顺其自然,一个家族究竟是成为六朝门阀还是冢中枯骨,三国人物在十字路口的抉择至关重要。诸葛亮家族在三分天下之际散落各处,“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历史的走向虽然以魏蜀吴相继失败告终,但诸葛氏却积累了政治和文化资本,最终家门不坠,这是三国时代的充满偶然和机遇的例证。

而鲁肃虽然“家富于财”,又在吴为重臣,他的家族却终究没有走上门阀的道路。戏剧影视作品中的鲁子敬形象大多和诸葛亮类似,都是具有书生气的文臣,京剧《草船借箭》中谭富英先生扮演的鲁子敬还多了一层憨厚可爱。但历史上的鲁肃不但和诸葛亮一样有“过人之明”,还极具豪侠气质,他预感天下将乱,便招聚少年,讲武习兵,他是主动迎接乱世到来的一类人。甘宁也是如此,“招合轻薄少年,为之渠帅”,至投奔刘表时,甘宁麾下已经有八百人了。

诸葛亮、鲁肃和甘宁由不同的视角出发,却捕捉到了一种相同的历史趋势,或许可以证明在当时英雄眼中,分裂已然成为共识。在三个版本的“天下三分计”中,鲁肃和甘宁以“汉室不可复兴”为前提,而诸葛亮的规划则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这固然与孙刘的不同立场有关,但不容忽视的是,汉末人对统一帝国的态度相当多样。汉朝是一个延续四百余年的帝国,尽管它行将崩塌,但终结乱世的方法是回到过去还是另起炉灶,当时的人们并没有共识。而即使已经意识到汉祚将终的人们也不能不对统一时代怀旧。就连曹操自己也说曾经的志向是“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而在曹丕宣布代汉之时,身为曹魏宗室的曹植痛哭,此外还有苏则这样同样堕泪却没有被曹丕知道的大臣。前文提到的甘宁献割据之策时,张昭马上表示反对。对于鲁肃初次见面提出的三分天下之计,孙权也只好说:“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而有趣的是,张昭也批评鲁肃粗疏不可用,可见一个政权的内部尚有不同的声音。诸葛亮是分裂的预言者,也是秩序的重建者。通过孔明这个人物,狩野直祯探讨了公元3世纪的中国为什么会分裂,又为什么有可能走向统一。

争议与偏爱

虽然不是招聚亡命的游侠,但诸葛亮的少年时代也耐人寻味。他既有清流士大夫的出身,同时“躬耕陇亩”,早早做了隐士。中国人似乎偏爱聪明而沉静内敛的天才,诸葛亮《诫子书》中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名句。东汉的士大夫最擅长制造和利用舆论,而故事中避居草庐的诸葛亮又俨然“卧龙岗散淡的人”,足不出户就能知天下之事。但历史上诸葛亮在隆中十年的光阴究竟是如何度过的呢?正史对此的记载也只有只言片语,但是狩野直祯通过分析诸葛亮的交游,推论出他与襄阳社交圈的关系,描绘了一个在三国大幕之后蠢蠢欲动的诸葛亮。刘表治下的荆州在当时相对安定,聚集了不少名士,然而刘表不是真英雄,荆州的人士恐怕也多在观望。“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名篇《登楼赋》也创作于避乱荆州时期:“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此地是待不住一点的,“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荆州虽好,不是久恋之家,王粲的忧愁恐怕不是孤例。正是这样一批观望者组成了襄阳的社交圈,狩野直祯认为,未来天下大势就是荆州士人谈论的主题。诸葛亮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中,可能扮演着一个耐心倾听,但“笑而不语”的角色(《诸葛孔明》第三章)。这种和“谈论”若即若离的关系,可能正是诸葛亮与汉末一般士大夫不同的特质。实际上,虽然“清流”的本义无疑是具有褒义的词汇,但“谈论”构成的“清议”逐渐把持了社会舆论,胡三省就曾指责汉末士大夫好交游,尚浮华,是“干名蹈利之徒”,增渊龙夫由此注意到汉末一些隐士对“清议”的批判(《后汉党锢事件的历史评说》)。但川胜义雄也提出,清流人士与逸民人士之间难以划上明确的分界线,党锢之乱后期,有越来越多人意识到社会舆论的危险性和“求名蹈利”的轻佻,就连曾经的清流领袖郭泰也开始倾向于处士态度(《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隆中时代的诸葛亮可能是这样一类较为清醒的“逸民式人物”。

对诸葛亮形象的美化甚至神化起源非常早,魏晋人的笔记、小说、子书中就多有渲染,如张华《博物志》、傅玄《傅子》、习凿齿《汉晋春秋》中都有诸葛亮故事,不少三国小说情节都可以溯源到更古老的雏形。与此同时,围绕着诸葛亮的争议也一直存在。陈寿为诸葛亮立传,称其“奇谋为短”,不足以御敌,唐代史学家刘知己在《史通·曲笔》中说“蜀老犹存,知葛亮之多枉”,这一评论本自北魏毛修之和崔浩的争论。毛修之认为陈寿有挟私报复的嫌疑:“昔在蜀中,闻长老言,寿曾为诸葛亮门下书佐,被挞百下,故其论武侯云‘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但崔浩坚称《三国志》为良史:“亮之相刘备,当九州岛鼎沸之会,英雄奋发之时,君臣相得,鱼水为喻,而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唐人裴度的《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则又批评崔浩“皆以变诈之略,论节制之师,以进取之方,语化成之道,不其谬与?”其中的关节,与不同时代不同人的政治背景、思想取向、学术立场等因素相关,是极为复杂的历史命题。狩野直祯没有回避这些争议,他同样指出了蜀汉的种种生存困境。例如在“斩马谡”一节中写到了汉廷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关于斩马谡的抉择是否正确,狩野直祯也写进了不同的声音。

三国星空下的诸葛亮

台湾“中研院”藏诸葛武侯祠堂碑拓片

北伐始终困难重重,陈寿之论虽遭非议,但他说“连年动众,未能有克”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无论是文学中“多智而近妖”的诸葛亮,还是在北伐中左支右绌的诸葛亮,军事史上的发明家诸葛亮,或者是思想史中的刑名家诸葛亮,他们的历史结局都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但后人却总是津津乐道于这样一场年年无功而返的失败北伐。狩野直祯序言中所说的“不得不同情”,也多体现在叙述孔明鞠躬尽瘁的后半生中。他在书中详细注释、翻译了《出师表》,感慨“文如其人”。陆游曾说“出师一表真名世”,是赞叹其文“中原北望”的决心。而南朝萧统在编选《文选》时收录《出师表》,并不关注文章的政治立场,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为标准,在南朝人眼中,这是一篇典范的文学作品。诸葛亮在当时就有文集传世,他同时是当之无愧的学者和文学家。但对于狩野直祯来说,《出师表》有着更具体的重要意义。狩野直祯的少年时代因军国主义而失学,祖父狩野直喜——这位京都学派的大学者将《出师表》做详细的训点和解读,寄给在东京“劳动动员”的孙子,以此来劝学,这篇文章成了战争时代狂热和反常识的对照。诸葛亮的文章正应了他的死敌曹丕的那句名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能够穿透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当然有天才军师这样的标签,同时也有孤注一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诸葛亮“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尽管狩野直祯还是谨慎地认为《后出师表》真伪存疑)的决心,也正是袁宏在《三国名臣序赞》中说的“雅志弥确”,这种坚硬的,无畏的态度,有着三国英雄时代的独特生命力。日本动漫《名侦探柯南》以诸葛亮为灵感塑造了一位诸伏高明(“高明”的日语读音与“孔明”相同)警官,是一个儒雅聪慧,喜欢念中国诗的“古风警察”。在今年上映的大电影《独眼的残像》中,高明与犯人搏斗濒死之际说:“人生有死,修短命矣”。 幸运飞艇计划

这实际上出自孔明的老对手周瑜的遗书(《诸葛孔明》第80页):“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周瑜和诸葛亮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有着同样的忧虑,也有着同样终结乱世的强烈欲望。真如后世文学中描述的二人亦敌亦知己的关系。这种义无反顾地对“志”的追求,让人联系起诸葛亮《诫外生书》开头的千古名句:“志当存高远”。

三国星空下的诸葛亮

乱世中的生命如此早熟而短暂,但三国英雄们没有就此陷入虚无。诸葛亮告诫外甥“志”的意义:“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后代文学史常用“慷慨”来描述这一时期的文学,但这同时也是三国的时代精神。狩野直祯对《诫外生书》的翻译(第181页)大概足以解释人们对孔明,对三国的“同情”,这是一则可以与现代人共勉的座右铭:

幸运飞艇开奖网 “过没有遗憾的生活。”

梁爽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转载请注明来自Nkqfj,本文标题:《新三国志孔明传安卓(三国星空下的诸葛亮)》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