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金矿破解版(4大硬科技赛道)

挖金矿破解版(4大硬科技赛道)

admin 2025-10-15 热文 2 次浏览 0个评论
关注 ▲远见纵横▲一起洞察本质4大硬科技赛道,藏着未来10年的赚钱逻辑

这是远见纵横的第78期分享

幸运飞艇开奖结果

有人说现在在股市很难赚到钱,甚至亏钱,有人却觉得遍地是机会。

幸运飞艇人工计划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根源其实是对趋势的认知差距。

据《东方财富网》报道,2016年,成都国资拿出8亿多资金投了一家当时还不起眼的芯片公司海光信息。近10年过去,成都产投持有的股份市值已经涨到450亿,回报率超过100倍。

大多数人不看好国产 CPU 时,当年国资看到了政策趋势与技术突破的可能性,最终收获了时代红利。

过去10年靠互联网、房地产赚快钱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10年,硬科技才是新的财富机会。

那些听起来高大上、看似离生活很远的技术,正在悄悄改写财富规则。而中国从技术跟随者到领跑者的转变,正好给了普通人抓住机会的窗口。

1人工智能:做卖铲子的人

很多人以为人工智能就是ChatGPT那样的聊天机器人,那就太小看它了。

想象一下:以前一种新药研发要5年,现在结合AI只需要18个月;以前工厂质检要靠人眼检查,现在AI一眼就能看出瑕疵;你每天接到的客服电话,很多早就不是真人在跟你说话了。

AI正在像水电煤一样,成为每个行业都离不开的“基础设施”。当每个工厂、每家医院、每所学校都需要AI时,这里面的机会有多大?

很多人追逐AI,总盯着那些做模型、搞应用的公司。但真正的聪明钱,早就去了产业链里最确定、最赚钱的环节。

AI这波浪潮像极了当年的淘金热,人人都想去挖金矿,但最稳赚不赔的,是那些向淘金者卖铲子、卖牛仔裤、卖水的人。

在AI时代,谁是“卖铲子的人”?

一是上游的算力与电力。

AI的运转离不开算力,而算力背后是巨大的能源消耗。随着AI耗电量指数级增长,AI电力设备,比如柴油发电、高压直流供电系统成了刚需。

有基金公司明确将“AI电力设备”列为全年关注的重点方向,因为不管模型竞争多激烈,只要AI在发展,这些“能源补给站”就有生意做。

二是上游的关键材料。

AI的发展离不开底层硬件,硬件离不开特殊材料(如PEEK材料)。在产业趋势中段之后,往往会出现量价齐升,股价弹性远超普通行业。

更值得关注的是那些不凑热闹的落地场景。

大家都盯着城市里的无人出租车,觉得那才是未来,但有个叫“斯年智驾”的准上市公司已经靠着“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闷声发着大财。

这家公司不跟人在复杂的开放道路上硬拼,专门聚焦港口、园区这些封闭场景,如今已经拿下了全球港口无人驾驶车辆市场的头把交椅,在中石油、宁波港、青岛港都落地了L4级自动驾驶车队。

这背后的逻辑也不难理解,技术没完全成熟时,与其在城市道路死磕,不如在规则简单、需求明确的封闭场景先落地赚钱。

这种模式现金流更健康,商业化路径也更清晰,比单纯的技术概念靠谱多了。

人形机器人听起来高大上,但现在纯粹就是炒概念,根本没有落地创造价值。

而像上面说的运输,巡检机器人,很多已经在极端环境下替代了人类,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正在创造清晰可见的价值,这些方向容易被忽视,但确定性更高。

4大硬科技赛道,藏着未来10年的赚钱逻辑

2新能源:跳出红海找蓝海

说起新能源,大多数人还盯着电动车,但这个赛道已经是一片红海了。

那这个方向就没机会了吗?有,就是电池。

因为不止手机,电动车要用电池,未来普及机器人,电池的需求量更大。

如果你买了电动车,肯定有过电池续航的焦虑。真正的机会,就藏在电池技术革命和全产业链的“零碳化”里。

现在的锂电池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上快摸到天花板了,解决电动车续航焦虑和手机电量问题的关键,就在固态电池。

这种电池就像把土路换成高速公路,更安全、充电更快、续航更长。业内已经有明确的时间线:2027年左右,搭载固态电池的汽车会开始上市;到2030年,它将逐渐普及。

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想参与,还是那个思路,就是找到那个“卖铲子的人”。

这么多家公司,你很难猜得出哪家公司最后一定胜出。所以,与其赌大小,不如关注制造设备的企业。

也就是不管最终哪家电池厂成功,只要造固态电池,就离不开生产设备,这些企业相当于拿了“旱涝保收”的订单。

更有想象力的是零碳产业园带来的系统性商机。单个产品的低碳已经不够看了,现在流行的是整个园区、整条产业链的零碳改造。

宜宾高新零碳产业园刚开工,总投资就超过200亿,里面不光有智能机器人制造基地,还有年供绿电不低于43亿千瓦时的能源系统,甚至能实现碳足迹的实时追踪管理。

这意味着投资机会已经从单一的电池厂、整车厂,扩散到了整个零碳生态。

参与园区规划的、提供绿电技术的、做智慧能源管理的,这些环节比单纯造车更有前景,因为它们服务的是整个产业的升级需求。

4大硬科技赛道,藏着未来10年的赚钱逻辑

3低空经济:不造飞机建机场

说起低空经济,多数人想到的是无人机送货、空中旅游,但 2025 年的真实战场在 “基础设施与场景运营”。

西南证券研报显示,政策已从 “喊口号” 变 “真金白银”,2025 年二季度全国发了 110 条政策,地方专项债直接砸向低空领域。

2025 年市场规模已达 1.5 万亿,未来十年年均增速 15%-20%。企业数量疯长到 8.65 万家,今年前 4 个月新增 9200 家,同比涨了 200%。

但真正的肥肉不在飞行器制造。

远东资信研究员透露,低空经济是 “三个万亿市场”,上游是飞行器,中游是空域管理和基础设施,下游是应用场景,最赚钱的是 “连接上下的中游”。

航空产业网统计显示,2025 年 4 月低空采购金额 7.77 亿,农林植保占 25.4%。农林植保已经发展了五六年,市场成熟、需求稳定,占比一直保持在 20%-30% 之间,是低空经济里的 “压舱石” 业务。

低空经济的机会不只是无人机送货、空中旅游,这些扎根农业、林业的 “接地气” 场景,才是真正的长期刚需。

举个例子,现在各地都在建 “低空起降场”,一套智能调度系统能管 100 架无人机,收费按起降次数算;城市管理用无人机巡线、查违建,政府采购价是人工成本的 1/3,还能签长期合同。

这些 “看不见的生意”,比卖无人机赚得稳多了。

所以,别跟风买无人机股票,要找 “低空服务商”。

政策破解了 “投入大、周期长” 的痛点,谁能搞定空域审批、建起降场、做调度系统,谁就站在了产业链顶端。

4大硬科技赛道,藏着未来10年的赚钱逻辑

4银发经济:用科技替代人力

很多人觉得中国老龄化趋势明显,养老赛道肯定能赚钱,事实并非如此。

3 亿老人的市场,选错方向一样不赚钱。

业内人士点破 “微利困局”,老人消费是 “4222 结构”,41% 花在日常开销,26% 在医疗,18% 在护理,15% 在品质提升。

但支付能力有限,重资产养老机盈利的不多,真正的机会在 “轻资产科技”。

我国养老护理员缺口超 300 万,人力成本每年涨 10%。这时候 “科技替代人力” 就不是选择了题了,而是必答题。

比如智能护理床,能自动翻身、测心率,一台卖 2 万块,比请护工一年省 3 万,现在医院和养老院都在批量采购。

还有适老化改造赛道,不是装扶手那么简单。

有家企业生产“智能监测垫”,铺在老人床垫下,能测呼吸、离床警报,子女手机能实时看数据,一套卖 800 块,去年卖了 100 万套。

与其问老人需要什么,不如看我们能提供什么。用科技解决护理痛点,这才是刚需。

所以,银发经济不是 “赚老人的钱”,是 “帮子女省时间、帮养老机构降成本”。

轻资产的科技产品,只要能解决 “护理难、怕出事” 的痛点,就不愁卖不出去。

4大硬科技赛道,藏着未来10年的赚钱逻辑

写在最后

传统投资是找“价格低于价值”的东西,就像买衣服要等打折。但科技投资不一样,它要看的是未来成长空间有多大。

未来十年的投资,既要赌赛道,又要看逻辑

在旧模式失效的今天,找到“卖铲子”的环节,在封闭场景落地,用科技解决真问题,这些才是穿越周期的确定性。

查理・芒格说得好:“宏观是必须接受的,微观才是能有所作为的。”

看懂趋势,找准位置,普通人也能在变革中抓住机会。

特别声明: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对产业趋势的思路分享,涉及的相关案例、标的仅作逻辑分析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买卖推荐,请保持独立思考。

END

喜欢请点赞、在看、转发关注@远见纵横,及时收看更多好文↓↓↓

往期文章荐读:

《资本永远都不想让穷人知道的财富真相》

《什么是真正的善良,90%的人都理解错了》

《资本是如何通过心智占据,悄悄地赚走了你的钱?》

《让你越来越强大的3种思维,受用一生》

《成为强者,是你必须要做的事》

《贵人相助背后的心理动机》

《放下面子,你就赢了》

《收敛锋芒,低调做人是一种人生智慧》

《稻盛和夫:无论是什么关系,提供不了这两个价值,舍弃才是明智之举》

《一个人痛苦的根源:期待过高》

转载请注明来自Nkqfj,本文标题:《挖金矿破解版(4大硬科技赛道)》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