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来,全球化高歌猛进,自由贸易叙事已经深入人心。而回顾历史,贸易保护主义的历史则要比自由贸易的历史更为悠久。光荣革命前后的英国,贸易和财政如何成为辉格党和托利党之间的关键议题?写出《鲁滨逊漂流记》的笛福,支持小国寡民的公共道德,还是“个人主义”的自由贸易?观念史上大获全胜的“自由主义”,为何在故土英国的发展步履维艰?为什么说建国初期的美国更像一个农业国?请听本期节目小P的精彩讲述!
内容节选本文为基于节目录音的口述稿,仅对语法与用词做部分修改。
军权薄弱,君主式微:18世纪的英国议会崛起
程衍樑
17世纪末18世纪初,整个英国的国内政治,尤其是财政问题成为讨论点,它有什么大的发展背景吗?
小P
实际上这包含几个看上去差得很远,但关系很密切的东西。第一个是军队的构成。因为英国是个岛国,它更多是海军,而不是陆军。它对陆军的要求不是很高,不需要支持一个非常庞大的陆军,也就意味着英国在传统上的财政和行政力量是相对薄弱的。这和法国相比就完全不一样,法国必须需要有个非常强大的行政网络,它才能供养一个常年好几万的法国军队,天天在欧洲大陆上打仗。但英国客观上没有这个需求。
程衍樑
英国不光陆军养不起,海军很长时间也养不起,所以伊丽莎白时代要去发私掠船的许可,鼓励人民当海盗。
小P
所以英国的特殊性是军权在传统上和法国这些国家相比就不太强。到了1640年内战之后,因为议会和国王之间出现严重的冲突和斗争,结果议会明显占据了上风。这个上风和我们今天的话题有关,很重要的表现因素是议会有财政的管理权限,包括预算的批准、审计等。因为有了这些,就使得英国议会对于国家财政,或者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影响力是非常强的。
到了光荣革命之后,首先迎来的是奥兰治亲王,来自荷兰,他带来了一些很发达的荷兰金融产品。之后的几个英国国王,汉诺威王朝的乔治一世、二世到乔治三世,这三个国王的共同点,一言以蔽之,不会说英语。乔治三世好一点。
程衍樑
乔治一世是肯定不会说英语。
小P
所以他们自己觉得自己是德国人。乔治一世和二世花了很多时间在德国领地里,对于英国没有什么感情。乔治三世会好一些,已经是土生土长,所以更像英国人。但乔治三世有一个很严重的缺点,他有一些精神疾病,很多时候是失能的。那英国议会君主制为什么能够牢牢树立?为什么他的君主从实君变成虚君?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在漫长的18世纪,这三个英国国王本身就不太合格。
程衍樑
如果做个对比,俄国也经常请德国人去做沙皇。德国到俄国的沙皇们干得很起劲,都太有能力了。
小P
他们就干得特别起劲,国王干得一起劲,从国内政治的角度来讲,其实会造成很严重的危机。但恰恰因为乔治一世、二世和三世某种程度上似乎无话可谈,好像一句话就能概括,才导致议会在整整17世纪到18世纪的舞台上变成了国家的主角。当我们谈到法国史是很多法国的君主,德国史是德国君主的时候,英国史就已经开始像是沃波尔、老皮特、小皮特这些首相,包括当不了首相的那些大臣,变成了英国政治历史上的主角。这个过程中,英国的议会力量是越来越强大的,而这也是我们现在看到它往现代方向走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商业利润VS农业道德:17世纪末英国两党之争
小P
讲到辉格党,虽然宫廷派觉得干得很好,但始终有一帮人在反对,托利党反对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政治、人事斗争层面的争夺以外,第一个原因是,国家的财富其实是来自于土地,不是来自于商业的。
程衍樑
最纯正的学科应该是农学。
小P
现在可能有工业党,觉得工业是创造财富的东西,商业不创造财富,只是财富的搬运工,这跟当年的农业党的道理是很像的。第二,商业有一个非常要命的事情,就是它会腐化道德。有太多奢侈品,太多纸醉金迷的东西,或者用我们现在话说就是消费主义陷阱。
英国人当时就面临了消费主义陷阱。来自南洋的香料,来自中国的瓷器、茶叶,来自于加勒比海地区的咖啡,这些东西就会腐化道德。还有一个在道德上很严重的问题是什么?当时,包括现在的很多人都会认为,商人是一种很自私的人。因为他要搞买卖,卖得贵你就吃亏,或者收货收得便宜了,那就是卖方吃亏。大家会觉得商业是一个零和的游戏,很多人可能现在都是这么认为的。而商人在这当中实际上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主导买和卖,由此大家就会认为,商人是很自私、势利眼的,这很符合大家的直觉。
托利党有个问题,我们现在威斯敏斯特全部被一帮伦敦的商人所霸占了,这个国家还能搞得好吗?这帮人都是自私鬼,怎么办?再往下引申,不仅有商业,还有搞金融的人。那帮人就更坏了,商人好歹还可以说他勤勤恳恳做生意,搞金融的在搞一些金融魔术,把钱不知道从哪倒腾来,一会又把钱给倒腾走了,这怎么搞得好? 幸运飞艇人工计划
这种现在大家可能都能够理解的朴素观点,变成了辉格党当时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或者说是托利党提出的一个非常大的东西——公共道德。公共道德在当时变成了一种非常强有力和时尚的批评,持续了很多年。以至于在当时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说,如果老加图还活着,老加图就是个托利党人,而凯撒就是个辉格党人。
老加图当年在罗马共和国的晚期也是非常典型,要查禁奢侈品的贸易,在美国革命早期有一个很有名的匿名政论小册子,就叫《加图来信》。这本书是一个所谓反联邦党人的立场的,所以老加图这个名字在当时的英国和美国并不陌生。这一套对于公共道德的追求,实际上是有一个非常直截了当的,来自意大利或者罗马的古典道德根源的。尤其你如果考虑到当时所有的贵族,他们在读书的时候受的教育就是古典学教育。因为他们受到大量的古典主义教育,所以他们天然地就认为勤俭朴实、武德充沛的状态是一个好的状态。
小国寡民与高关税,19世纪的美国更像一个农业国
小P
总体上讲,美国在19世纪更像是一个农业国,他们在考虑很多问题的时候,是从本国更封闭的经济体角度在考虑的,和英国到19世纪变成一个庞大的海洋帝国相当不一样。还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跟关税有关,实际上美国当年的关税很高。
美国不是我们现在想象中的,建国第一天起就是什么“自由主义灯塔”“资本主义大本营”。其实刚刚建国的时候,他们的关税是比较高的。有几个原因,第一个就是因为他们这些人本来对国际贸易这件事情就没有那么上心。第二是因为各个州是存在着利益分歧的。
第三是和其他很多国家不一样,美国各个地方的利益集团游说政府的能力,或者施加影响的能力确实更强。我们刚才讲,他们本来就认可有局部利益、私人利益(存在),因此美国实际上,东北的工商业者在政府中有很强的游说力量,导致它以保护国内工业为名,收了很高的进口关税,尤其是针对消费品。
还有一个就是,他们当时还搞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就是不买英国货。所有国家到了这时候都会有国货运动,美国在19世纪相当长的时间内也有国货运动。在这样一个语境下面,美国的关税在19世纪实际上长期处于比较高的状态。美国真的彻底融入到所谓资本主义大家庭,或者国际贸易的世界中,要到19世纪后半叶,甚至是20世纪的前半叶。
这个国家尽管国土面积很大,但在气氛上很小国寡民的国家,后来变成了一个金融、资本主义、工业的帝国。而随着它变成一个帝国之后,才开始接受说更大的政府、更多的财政支出、更多的外债、更发达的金融市场、更庞大的海军、更低的关税鼓励和保护国际贸易。这套东西其实是有内在联系的,大家现在真的把美国当成自由主义灯塔,自由主义排头兵的时候,这里很多观念并不是说就从此消失了。
之所以现在有很多人会为特朗普的政策叫好,举个更有意思的例子,现在是不是进入某种文化战争?它有很多文化上或者符号性的表达。甚至特朗普之前在参加2018年峰会的时候,在一个便条上写“trade is bad”,这种话其实不是一个很精于计算的话,更大程度上是观念或者文化的一种体现。
本期嘉宾程衍樑(微博@GrenadierGuard2)
小P,法律工作者(豆瓣:小p),《边角聊》主播
本期提到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查看本期豆列
辉格党 / 托利党 / 汉诺威王朝 / 罗伯特-沃波尔 / 博林布鲁克 / 英国谷物法 / 亚当-斯密 / 乔治三世 / 南海公司 / 南海泡沫事件 / 笛福 / 大卫-休谟 / 马克斯-韦伯 / 富兰克林 / 汉密尔顿 / 孟德斯鸠 / 卢梭 / 边沁
《战争与财政》《国富论》《加图来信》《鲁滨逊漂流记》《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联邦党人文集》
👂🏻文稿、排版:Yo编辑:思钊转载请注明来自Nkqfj,本文标题:《英三国志无敌版(播客|关税公债与英式财政国家的起源)》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