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草原领主,在新制度下再也回不到过去。
民国时期,内蒙古的贵族体系还残存着,但数量越来越少。清朝时的盟旗制度,在那段政局更替的年代得以保留,可昔日显赫的王公们,早已不复鼎盛时期的模样。
当时,世袭的札萨克王公集中在六盟两旗。抗战前,只剩下三十多人,从亲王、郡王到贝勒、贝子,各个等级都有。像阿拉善旗的达理扎雅亲王、苏尼特右旗的德穆楚克栋鲁普、鄂尔多斯郡王旗的奇忠义,这些名字在草原上仍有分量。但和清末相比,他们已经减少了一半。
出现这种局面有几方面原因:有的家族没有后代承袭爵位,血脉断了;有的遭遇战乱丧命或被迫离开故土,比如科尔沁左翼前旗札萨克,就死在库伦;还有的因为地方改设县治,失去了实权,渐渐被人遗忘。
这些仅存的贵族过得并不一样。德王想保住蒙古的特殊地位,四处周旋;更多人则在夹缝里勉强维持,有时要应对国民党,有时要抵挡军阀势力。达理扎雅亲王曾被马鸿逵的人软禁在银川。阿拉善王府还保留着一些礼仪,但那只是形式了。
1949年以后,随着内蒙古自治区建立,旧的特权被废除,很多王公成了普通百姓。也有不少人积极配合新政权。达理扎雅在解放前夕与德王分道扬镳,带领部众起义,后来担任自治区副主席等职。鄂尔多斯的奇忠义,把统治权交还给人民,还当过伊金霍洛旗旗长、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苏尼特左旗札萨克松津旺楚克更早,在1947年就进入了自治区政府工作。 幸运飞艇官方开奖
也有人选择了另一条路。德王做过伪蒙疆政府的重要人物,抗战后又想建立西蒙自治政府。他出逃到蒙古国,却被引渡回国囚禁。1963年虽然获特赦,当上文史馆馆员,但污点始终存在,晚年病逝于呼和浩特。其他一些追随反动势力的贵族,也在镇压反革命中被清算。
更多人则是平静地度过晚年。在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里,他们失去了城堡、牲畜和土地,却能通过劳动过活。“文化大革命”让安稳被打破,达理扎雅就在1968年遭批斗去世。等到了改革开放,历史才重新评价他们,有的后代还参与保护草原文化。
还有少部分移居国外或台湾,比如达理扎雅的三叔父,在北平解放前留在当地,然后去了台湾,再没有回故乡。
内蒙古草原的王公贵族,是游牧传统与现代制度碰撞下的产物。在民国,他们苟延残喘;到了新中国,多数选择融入社会。从高墙里的主人到普通公民,这段历史说明了一个道理——时代一旦改变,没有谁能阻挡。顺应潮流的人,找到了新位置;逆行的人,被历史丢下,尘封在岁月中。
转载请注明来自Nkqfj,本文标题:《洛克王国草原领主(民国草原还有王爷吗解放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