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画原创小说之《天津传奇》(第81~85章,共100章)
第81章 国家会展开
2022年6月的天津,初夏的风带着海河特有的湿润气息,掠过国家会展中心(天津)那片绵延1.31平方公里的玻璃幕墙。这座由钢与玻璃构筑的“城市地标”,像一片被风吹展的银色羽翼,轻盈地落在津南片区的平坦土地上——幕墙反射着头顶的蓝天白云,又映着不远处海河的粼粼波光,远远望去,竟像是把整片天空与半条河流都装进了这栋建筑里,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河,哪里是展馆。再过三天,这里将迎来首展“中国建筑科学大会暨绿色智慧建筑博览会”,此刻的展馆内部,早已是一片忙碌的景象:工人们踩着铝合金梯子,踮脚调试嵌入式灯光,暖黄色的光束透过磨砂灯罩洒在地面,在通道上织出一道道柔软的光带;参展商们推着满载展品的平板推车穿梭,车轮划过防滑地砖的“咕噜”声,与工人师傅的吆喝声、电钻的“滋滋”声、设备的调试声交织在一起;空气中飘着装修后未散的淡淡木料味,混着咖啡的香气和打印纸的油墨味,酿出一种属于“新生与期待”的鲜活气息。
参展商王磊站在自己那30平米的展位前,正弓着腰指挥两个工人调整智能家电的展示台。他穿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蓝色工装,胸前印着“津门智造”四个宋体字,领口沾着些许灰尘——这是连续熬了三个通宵的痕迹,眼下的乌青重得像涂了墨,额头上渗着的细密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滑,他却只是随意地用袖子抹了一把,目光始终锁在展示台上。展位中央的智能冰箱还没通电,银色的门体上贴着张临时手写的“调试中”标识,边角已经被风吹得卷了起来;旁边的智能晾衣架支架有些歪斜,左边比右边高了半公分,必须再往左挪两公分才能与背景板的竖直线对齐;最让他揪心的是“全屋智能控制系统”的互动屏,技术员正蹲在地上,用螺丝刀拧着线路接口的螺丝,王磊每隔两分钟就会凑过去问一句:“小周,触控灵敏度能保证不?别到时候观众点半天没反应,那可就丢大人了。”他的声音带着明显的沙哑,喉咙里像是卡着细沙——为了这次首展,他和团队准备了整整三个月,光是产品手册就改了八版:第一版封面用了纯色,觉得太单调;第二版加了产品图,又觉得少了家乡味;直到第八版,才确定用天津传统砖雕的“缠枝莲”纹样做封面底纹,内页的参数标注旁还加了小图标,比如“适合北方冬季”的标识旁画了个小雪花。连展示台的颜色,他都特意让厂家调了色,选了和天津老城砖相近的深灰色,既显工业风的质感,又藏着对家乡的那点细碎念想。
王磊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家住在红桥区的老胡同里,院子里还留着爷爷当年种的老槐树。他经营的“津慧家”智能家电企业,主打“适合北方家庭的智能家居”——比如能适应北方干燥气候的智能加湿器,能根据暖气片温度自动调节的智能温控面板,还有这次要展出的“防雾霾智能窗”。过去五年,为了把这些“带着天津温度”的产品推出去,他每年都要带着样品跑上海、广州的展会,光是往返的物流费、展位费、住宿费加起来,就要花掉十几万。更让人头疼的是路途遥远带来的麻烦:有一次去广州参加家电展,他的智能门锁样品在运输中被快递摔变形,指纹识别模块卡在了金属壳子里,怎么掰都掰不开。那天晚上,他抱着损坏的样品在广州的城中村转了三圈,终于找到一家还在营业的五金店,老板是个安徽老师傅,用自制的铁皮夹具一点点把变形的外壳掰回原位,忙到凌晨两点才修好。第二天展会开场,他握着那把还带着夹具划痕的门锁,站在广州展馆的角落里,看着来来往往的参展商,心里酸得发紧:“啥时候天津也能有这么大的会展中心?咱在家门口就能把产品推出去,不用再遭这份罪。”现在,看着眼前这宽敞的展位,摸着展示台冰凉的金属边框,他忽然觉得,过去五年的奔波,都值了。
离开展还有半小时,展馆外的广场上就排起了长队。队伍里藏着各种身份的人:有穿着蓝白校服的中学生,手里拿着笔记本,封面上写着“绿色建筑调研”,准备记录展区里的知识点;有戴着黄色安全帽的建筑公司职员,手里攥着卷成筒的企业名录,想找合适的新型建材供应商;还有推着婴儿车的年轻父母,车里的孩子叼着安抚奶嘴,好奇地看着展馆的玻璃幕墙;甚至还有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拄着拐杖,说是想看看“现在的房子能有多智能”。上午九点整,展馆大门准时开启,人流像潮水般涌入,王磊的展位因为靠近主通道,不到十分钟就被围得水泄不通。一位来自石家庄的经销商老张,穿着笔挺的灰色西装,领口别着枚银色胸针,先是绕着智能冰箱转了两圈,然后伸出手指轻轻触了触门体——随着指尖落下,黑色的屏幕瞬间亮起,上面清晰地显示着内部储存的食材种类、保鲜期,甚至还有“三天后鸡蛋过期”的提醒。“嚯,这技术真先进!比我上周在上海看到的那款还贴心,能连手机APP不?”老张的眼睛亮了起来,语气里满是惊喜,伸手从公文包里掏出计算器,开始小声算着进货价。王磊连忙递上印着企业LOGO的产品手册,指着手册上的示意图讲解:“张哥,您看,这款冰箱不仅能连APP,还能自动识别食材——比如您放了块牛肉进去,它能提醒您还有三天到期,还会推荐红烧、清炖的菜谱,特别适合现在的年轻家庭。您要是感兴趣,咱约个时间,我带您去厂里实地看看生产线,就在西青区的工业园,离这儿走快速路也就半小时车程,还能尝尝咱天津的锅巴菜。”老张当即从西装内袋里掏出名片,双手递给王磊,指腹因为用力而有些发白:“那太好了!我明天就有空,咱到时候细聊,要是合适,今年石家庄的代理权我就跟你签!”
展馆内的其他区域,也同样浸在热闹里。绿色建筑展区中央,一栋1:20的“零碳住宅”模型前围满了人,里三层外三层。模型的屋顶铺着密密麻麻的迷你太阳能板,深蓝色的板面上印着细小的纹路;墙面嵌着透明的“雨水回收管道”,里面还能看到蓝色的“水流”;连院子里的小路灯都是太阳能供电的,灯杆上还挂着个迷你风向标。讲解员是个扎着马尾的小姑娘,穿着浅蓝色的工作服,手里拿着激光指示笔,指着模型的屋顶说:“大家看,这栋房子的太阳能板每天产生的电量,除了满足自家使用,多余的还能卖给电网,一年下来能省不少电费;墙面的雨水回收系统,能把雨水收集起来,过滤后用来浇花、冲厕所,真正实现‘零碳排放’。咱天津现在新建的‘生态城’,已经开始用这种技术了,以后大家住的房子,都会越来越环保、越来越舒服。”人群里,一个穿背带裤的小男孩拽着妈妈的衣角,指着模型里的迷你沙发问:“妈妈,以后我们家也能变成这样吗?我想让太阳能板给我的玩具车供电,这样就不用装电池了!”妈妈蹲下来,摸了摸他的头,笑着说:“会的,等你长大了,咱们天津的房子都会这么厉害,说不定还能在屋顶种小树苗呢。”
智慧工地展区的无人挖掘机模型,更是成了孩子们的“乐园”。这台迷你挖掘机通体黄色,和真实的挖掘机一模一样,只是尺寸缩小了十倍——驾驶室里有个小小的操作杆,履带是橡胶做的,还能灵活转动;铲斗里装着几颗泡沫颗粒,模拟泥土。它正按照预设的路线在模拟工地上行驶,遇到用积木搭的“障碍物”时,会自动拐弯,然后精准地挖起一铲泡沫颗粒,运到旁边的“卡车”模型里。孩子们趴在玻璃展柜外,小脸蛋贴在玻璃上,眼睛瞪得圆圆的,有的还跟着挖掘机的移动路线挥着手,嘴里念叨:“挖这里!挖这里!快把那个‘石头’挖走!”展区的工作人员是个戴眼镜的小伙子,他趁机给孩子们讲解:“这台无人挖掘机,在真实的工地上能24小时工作,还不会出错——它身上装着雷达,能避开障碍物;还有GPS定位,能精准挖到指定位置。以后盖房子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安全,说不定你们以后住的高楼,就是它帮忙盖的呢。”一个穿运动鞋的小男孩举起手:“叔叔,它能挖沙子吗?我想让它帮我堆沙堡。”小伙子笑着说:“等你长大了,叔叔教你做一个能堆沙堡的无人挖掘机好不好?”
下午两点,展馆的多功能厅举行了签约仪式。王磊的“津慧家”和来自石家庄、北京、济南的三家经销商,签下了总额5000万元的订单——石家庄的经销商要进500台智能冰箱,北京的客户订了300套智能温控面板,济南的经销商则包下了“防雾霾智能窗”的区域代理权。当他握着钢笔在签约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时,手指微微有些颤抖——这笔订单不仅意味着公司今年的销售额能增长30%,更重要的是,这是“天津智造”第一次通过本土会展平台,获得这么多外地客户的认可。签约结束后,北京的客户老陈拍着他的肩膀说:“王总,说实话,以前我总觉得天津的制造业厉害,但智能家电得看南方企业——去年我跟广东的一家企业合作,他们的智能冰箱在北方冬天会结霜,售后还跟不上。这次来展会才发现,你们的技术一点不差,而且更懂北方家庭的需求——比如你们的智能暖气控制面板,能根据天气自动调温,这在我们北京太实用了!以后合作就方便多了,不用再大老远跑南方考察,直接坐高铁来天津,一个小时就到。”王磊笑着从包里掏出一小罐茉莉花茶,递给老陈:“陈哥,这是咱天津本地的茉莉花茶,用的是咱津南的茶叶,您尝尝。以后您来天津,我请您吃狗不理包子,带您逛古文化街,咱再细聊新品。”
首展持续了五天,闭展当天下午,组委会公布了统计数据:共有来自全国28个省市的1023家企业参展,展览总面积达21万平方米,吸引了近15万人次参观——其中有8万是专业观众,7万是普通市民;现场签约额超过300亿元,意向合作金额突破800亿元。王磊站在展馆外的广场上,看着夕阳给玻璃幕墙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边,远处的海河上,几艘游船正缓缓驶过,游客的笑声顺着风飘过来,混着广场上卖棉花糖的小贩的吆喝声。他拿出手机,给远在上海的合作伙伴发了张照片——照片里,他站在智能冰箱旁,身后是印着“津门智造”和天津砖雕纹样的背景板,手里举着签约书;配文写着:“以后不用再跑那么远参展了,咱天津的会展中心,够气派!下次你来天津,我请你吃狗不理包子,带你逛古文化街,再去海河边上坐游船!”朋友很快回复:“太好了!下次我一定去,顺便看看你们的生产线,争取明年也在天津设个办事处,跟你们一起做‘北方智能家居’的市场!”王磊看着手机屏幕,忍不住笑了起来——风拂过他的头发,带着海河的湿润,他忽然觉得,这座他生长了四十多年的城市,正在用自己的力量,把“天津制造”的名字,刻在北方会展之都的版图上,也刻在更多人的心里。
七律·第81章
国家会展落津门,展馆巍峨气势浑。
千企参展亮新品,万商云集觅知音。
签约额高传捷报,成交量大显盛繁。
北方会展新都会,经贸交流门户存。
第82章 津城老字号
2023年农历腊月廿三,小年这天的天津古文化街,年味比往年浓了不止三分。街口的“津门故里”牌坊上,挂着两串三米长的红灯笼,灯笼穗子是大红的绒布做的,被北风一吹,“哗啦”作响,像是在唱着年的歌谣;牌坊下的石狮子旁,摆着两个一人高的“兔爷”泥塑,一个骑着老虎,一个骑着麒麟,身上涂着明黄、大红的颜色,引得路人纷纷拍照。泥人张的店铺前,新捏的兔年泥人摆了整整两排,玻璃柜里的射灯照着它们:有抱着胡萝卜的白兔,耳朵上缀着小亮片;有穿着红袄的兔娃娃,手里拿着小鼓;最受欢迎的是一款“兔爷骑虎”,虎身涂着明黄色,兔爷戴着黑色的官帽,脸上画着淡淡的腮红,每天早上一上架,不到半小时就被抢空。店铺老板是泥人张的第八代传人,他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上,手里捏着个半成品的兔泥人,手指灵活地转动着,嘴里用天津话吆喝:“您瞅这手艺,都是老辈传下来的,捏出来的兔爷,保准您来年顺顺利利!”
杨柳青年画的摊位上,“玉兔迎春”“连年有余”“胖娃娃抱鱼”的年画挂满了竹竿,五颜六色的,像一片彩色的云。摊主是个五十多岁的阿姨,围着花围裙,手里拿着卷起来的年画,给顾客介绍:“您瞅这颜色,都是咱老辈传下来的矿物颜料,石青、石绿、朱砂,晒不褪色,挂在家里,年味就足了!”有个年轻姑娘想买幅“连年有余”,阿姨还特意给她讲画里的讲究:“这胖娃娃抱的鱼,是大鲤鱼,象征年年有余;旁边的莲花,是连生贵子的意思,您挂在客厅,吉利!”
而街中段的狗不理门店外,排队买速冻包子礼盒的市民从门口绕了个弯,一直排到了隔壁的杨柳青年画摊前。队伍里的人们手里揣着购物袋,有的还提着刚买的年画、泥人,哈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成小水珠,很快又消散。李女士站在队伍中间,手里提着两个印着红底金字“狗不理”的礼盒,礼盒侧面还印着简化的天津鼓楼图案,边角处用金线绣着“百年老字号”的小字。她笑着对排在后面的张阿姨说:“张姐,您也来买啊?这礼盒装得真精致,里面有猪肉大葱、三鲜、蟹黄三种口味,每种六个,用真空包装封着,送外地朋友正合适。去年我给北京的闺蜜送了两盒,她后来跟我说,蒸出来的包子跟在店里吃的一样鲜,皮还带着韧劲,咬一口能流出油,一点不像是冻过的。”张阿姨点点头,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购物清单,上面用铅笔写着“狗不理包子2盒、耳朵眼津味酥1盒、十八街麻花1袋”:“可不是嘛!我儿子在深圳工作,今年不回来过年,我给他寄两盒,让他尝尝家里的味。对了,你知道耳朵眼的津味酥在哪买不?我孙子昨天打电话说想吃,说同学给他带过,说比饼干还好吃。”李女士往街尾指了指:“就在前面拐角,跟十八街麻花挨着,现在也排队呢,不过比这边快,您买完包子去正好,还能顺便看看他们做津味酥的过程。”
负责狗不理速冻产品研发的,是第五代传承人赵师傅。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今年62岁,背有点驼,却精神矍铄,在狗不理工作了四十三年,从19岁的学徒做起,揉面、擀皮、捏褶,每一道工序都练了上万遍——光是捏褶,他就练了整整一年,一开始捏出来的包子要么褶子太少,要么分布不均,师傅拿着擀面杖敲他的手:“包子要像做人,皮薄心实,褶子要匀,才能对得起‘狗不理’这三个字。”现在,他的手上满是老茧,虎口处的茧子厚得能摸出纹路,那是常年揉面留下的印记。
研发速冻包子时,最让赵师傅头疼的就是如何保留现包包子的鲜味。“咱狗不理的包子,讲究‘皮薄馅大十八褶’,现蒸出来的包子,皮是软中带韧,咬一口能流出油,馅是鲜而不腻,肉香里带着葱香。可一旦冻了再蒸,皮容易发死,像嚼纸;馅里的汤汁会渗进皮里,香味就跑了。”赵师傅坐在研发室的桌子前,面前摆着五个装着不同面粉的密封袋,袋子上贴着标签:“山东高筋粉”“河南强筋粉”“天津本地粉+30%低筋粉”“进口高筋粉”“混合粉”。他拿起一袋贴着“天津本地粉+30%低筋粉”的袋子,用手指捻了捻面粉,面粉细腻地从指缝间落下:“为了这个,我和团队试了二十多种面粉,从山东的小麦粉到河南的强筋粉,最后选了这种混合粉——天津本地粉有韧劲,加30%低筋粉能让皮更软,冻过之后也不容易硬。”
馅料的配比更是反复调整。比如经典的猪肉大葱馅,以前是肥肉和瘦肉按3:7的比例,现在调整成2:8,还加了一点点皮冻——皮冻是用猪皮熬的,熬好后切成小丁,拌在馅里,冻过之后皮冻融化,正好能补充汤汁。有一次,他们把刚包好的包子分成五组,分别用-18℃、-25℃、-35℃、-40℃、-50℃五种温度冷冻,第二天早上八点,同一时间放进蒸笼蒸。赵师傅和团队成员围着蒸笼,等包子蒸好后,挨个尝:-18℃的包子皮太硬,-50℃的包子馅有点发柴,只有-35℃的包子,皮软中带韧,馅里还有汤汁,和现包的差别最多也就一成。“这个温度能快速锁住水分,让包子里的水分子来不及形成大的冰晶,就像给包子穿了件‘保护衣’,解冻后蒸出来,鲜味就保住了。”赵师傅说着,拿起一个刚蒸好的速冻包子,用手指轻轻按了按皮,皮很快弹了回来,他掰开包子,里面的馅料泛着油光,还能看到细小的皮冻颗粒:“你看,这馅里还有汤汁,皮也没塌,跟现包的一样。”
除了狗不理,耳朵眼的“津味酥”也成了当年的网红年货。这款把传统炸糕的馅料改良成酥饼的点心,是耳朵眼的第六代传承人刘师傅花了半年时间研发的。刘师傅今年45岁,中等身材,手上也有常年做点心留下的老茧,他接过父亲的手艺后,一直琢磨着怎么让年轻人也喜欢上老味道。“现在的年轻人不爱吃太油的,咱传统炸糕是油炸的,有的孩子觉得腻,咬一口就放下了。我就想,能不能把炸糕的豆沙馅取出来,做成酥饼?这样既保留了豆沙的香味,又不那么油。”
刘师傅坐在操作台前,面前摆着刚烤好的津味酥,金黄色的酥皮上撒着一层白芝麻,看起来就像个小小的月亮。他拿起一块,轻轻掰了掰,外皮掉下来的酥层像细小的雪花,落在白色的盘子里:“我们把豆沙馅里的油脂减了一半,加了点天津本地的蜂蜜提味,让甜味更柔和;然后和低筋面粉、黄油混合,做成油酥,外面再包一层水油皮——水油皮是用面粉、水、少量黄油做的,能让酥皮更有层次。烤的时候温度控制在180℃,烤25分钟,这样外皮一层层的,咬着掉渣,甜度也刚好,不会腻。”
为了让津味酥更受年轻人喜欢,刘师傅还和年轻的设计师吵过一架。设计师是个刚毕业的小姑娘,想在包装上印网红卡通兔形象,说“这样年轻人才会买”。刘师傅却不同意:“咱耳朵眼是老字号,包装上得有老味道,不能丢了根。”两人吵了两天,最后各让一步:包装正面印简化的炸糕图案,用红色和金色为主色调,保留老字号的辨识度;背面印个小卡通兔,手里拿着一块津味酥,添点活泼气。没想到这款包装一推出,特别受欢迎——中老年人喜欢正面的传统图案,年轻人喜欢背面的卡通兔,有的年轻人还把包装拍照发朋友圈,说“老味道也有新花样”。现在,耳朵眼每天能卖出两千多盒津味酥,很多年轻人都是拿着手机来买,说是在短视频上看到推荐的。
十八街麻花的低糖款,则是针对注重健康的中老年人研发的。研发团队的负责人王师傅今年50岁,头发里掺着几根白发,他研发低糖麻花的初衷,是为了自己的母亲。“我妈今年78岁,有糖尿病,以前最喜欢吃十八街的麻花,可每次只能尝一口,就不敢多吃了,说‘太甜了,怕血糖高’。我看着心里不是滋味,就想,能不能做一款低糖的麻花,让她能多吃两口。”
王师傅和团队把麻花里的白砂糖减了一半,用麦芽糖醇代替部分蔗糖——麦芽糖醇是一种代糖,甜度比蔗糖低,不会引起血糖大幅波动。他们还加了点木糖醇调味,让麻花的甜味更丰富。每次调试配方,王师傅都会把做好的麻花带回家,让母亲试吃。第一次做的低糖麻花,母亲说“太淡了,没味,像嚼木头”;第二次加了点蜂蜜,母亲又说“有点粘牙,不如以前的脆”;第三次调整了麦芽糖醇和木糖醇的比例,还加了点芝麻,母亲吃了两根,说“这还行,有小时候的味,就是不那么甜了,吃着放心”。王师傅这才定了最终的配方。
低糖麻花推出后,不仅中老年人喜欢,不少年轻人也来买。有个大学生来店里买麻花,跟王师傅说:“叔叔,这个低糖麻花吃着没负担,我追剧的时候能吃一小袋,不怕长胖,还能当早餐,配牛奶正好。”现在,十八街的低糖麻花成了常年在售的爆款,每个月能卖出三万多袋,很多老顾客都说:“以前不敢多吃,现在能一次吃半根了,还是老味道,就是更健康了。”
在古文化街的十八街店铺里,店员小张正站在柜台后,给顾客介绍低糖麻花。她穿着印有十八街logo的红色工装,胸前别着个小徽章,面前的玻璃柜里摆着不同口味的麻花:有低糖的、芝麻的、核桃的、巧克力的,五颜六色的,整齐地码在盘子里。“阿姨,您看这低糖麻花,里面的芝麻和花生都是咱天津本地的,早上刚炒的,特别香。您要是不放心,先尝一块,我给您拿个试吃装。”说着,她从旁边的盒子里拿出一小块麻花,用纸巾包好,递给顾客。阿姨尝了一口,点点头,嘴角还沾着点芝麻:“确实不怎么甜,还挺脆,有股芝麻香,给我装两袋,再拿一盒津味酥,给我孙女吃,她爱吃甜的。”小张麻利地用牛皮纸袋装好转运,牛皮纸袋上印着十八街的老招牌,还系了个红色的小绳:“阿姨,这是我们的新春包装,您提着也好看。对了,这是我们的优惠券,明年再来买能减五块。”
春节前一周,古文化街还搞了场“津味年货节”,狗不理、耳朵眼、十八街三家老字号一起在街中心设了临时展位,还搞了互动活动——狗不理的师傅现场教捏包子褶,耳朵眼的师傅教做津味酥的油酥,十八街的师傅教编麻花。活动当天,展位前围满了人,有跟着师傅学手艺的市民,有拍照打卡的游客,还有拿着笔记本记录的学生。李女士带着女儿也去了,女儿今年八岁,跟着狗不理的师傅学捏包子褶,小手笨拙地捏着,包子褶歪歪扭扭的,却笑得特别开心。她举着自己捏的包子,给李女士看:“妈妈,你看我捏的,有十五个褶!师傅说我真棒!”李女士笑着拍了张照片,发了朋友圈,配文:“老味道,新花样,这才是天津的年。”
春节过后,三家老字号的销售数据都很亮眼:狗不理的速冻包子礼盒销量比去年增长了60%,仓库里的存货卖空了两次,不得不紧急加产;耳朵眼的津味酥卖断了三次货,生产线不得不延长工时,师傅们每天多干两小时;十八街的低糖麻花成了常年在售的爆款,每个月都能卖出三万多袋。有一次,赵师傅、刘师傅、王师傅三个老伙计坐在一起喝茶,手里拿着各自的产品,赵师傅咬了口津味酥,刘师傅掰了块低糖麻花,王师傅尝了个速冻包子,三人都笑了。赵师傅放下茶杯,看着窗外的阳光,说:“咱这老字号啊,不是守着老本就够了,得像海河的水一样,既要带着老祖宗的手艺,也要跟着时代变,这样才能一代代传下去,让年轻人也喜欢。”刘师傅和王师傅点点头,手里的点心还冒着淡淡的香气,那是属于天津的味道,也是属于传承的味道。
七律·第82章
津门老字号弥新,狗不理包味纯真。
耳朵眼糕添新样,十八街麻花创新。
传统工艺守根本,现代营销拓客源。
老味新颜迎顾客,百年品牌续长春。
第83章 飞镲进校园
2023年9月1日,开学第一天的汉沽区河西第一小学,操场上飘着淡淡的桂花香。教学楼前的国旗杆上,五星红旗迎着风飘扬;校门口的电子屏上,滚动着“欢迎新同学”的红色字样;穿着蓝色运动服的学生们,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走进校园,脸上满是开学的期待。上午十点的课间操时间,原本应该播放广播体操音乐的喇叭里,突然传出了一阵清脆的镲声——那是汉沽飞镲特有的节奏,明快、有力,像海浪拍打着礁石,又像渔民们出海时的号子,带着大海的辽阔气息。
三百多名学生穿着统一的蓝色运动服,手里拿着巴掌大的小镲片——镲片是铜做的,边缘打磨得很光滑,手柄是红色的塑料,上面印着“汉沽飞镲”四个字。他们站在操场上,跟着领操员的动作挥舞镲片,“锵锵”的镲声在操场上空回荡,连教学楼走廊里的老师都忍不住探出头来看,有的还跟着节奏轻轻点头。
五年级的男生李明站在队伍中间,以前他总觉得课间操无聊得很——广播体操的动作慢腾腾的,还要站得笔直,稍微动一下就会被老师说。可现在,他却学得格外认真。他双手握着镲片的木柄,手腕用力一扬,“锵”的一声脆响,镲片上的铜纹在阳光下闪着光,像撒了一把碎金子。“你看,这样打是不是特别酷?像电视里的鼓手一样,能打出节奏来!”李明边打边跟旁边的同桌王浩说,眼睛里满是兴奋,嘴角还带着笑。
李明以前总爱抱着手机玩游戏,放学回家就钻进房间,妈妈喊他吃饭都要喊好几遍。去年暑假,学校组织了飞镲体验课,他本来不想去,可妈妈说“去试试吧,比在家玩手机强”,他才不情不愿地去了。没想到第一次摸到镲片,听到那清脆的声音,他就喜欢上了——那声音不像游戏里的枪声那么刺耳,反而让人觉得心里踏实。整个暑假,他每天都去体验课,回家后还在客厅里练,手上磨出了个小红点也不在乎,妈妈看着他认真的样子,心里满是欣慰。
教孩子们打镲的,是汉沽飞镲的第六代传承人刘海波。这位四十多岁的汉子,皮肤黝黑,那是常年在海边晒的;身材结实,像海边的礁石;说话带着汉沽特有的口音,尾音有点上扬,带着大海的爽朗。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学飞镲,父亲是当地有名的飞镲艺人,大家都叫他“刘老镲”。以前汉沽的渔民出海前,都会请刘老镲带着飞镲队去码头祈福——镲声一响,渔民们就觉得心里踏实,仿佛大海也会变得温顺,不会掀起大浪。
刘海波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学打镲时才八岁。那天早上,父亲从箱子里拿出一副比现在学生用的大一圈的镲片,镲片是黄铜做的,上面还刻着细小的花纹。父亲把镲片递给她,说:“波子,学打镲要先练握法,手指要扣紧木柄,别掉了;再练节奏,跟着鼓点走,镲声要脆,不能闷,像海浪拍石头的声音。”他握着镲片,跟着父亲的鼓点打,一开始总是跟不上,镲片要么打不出声,要么就打到自己的手,疼得他直咧嘴。父亲却不心疼,说:“学手艺哪有不疼的?手上有茧子,才算真正学会了。”他练了一个月,手上磨出了水泡,水泡破了又结茧,才终于能跟上父亲的节奏。
“那时候我不明白,为什么父亲对飞镲这么执着,有时候练到天黑还不让我停。后来有一次,父亲带着我去码头祈福,渔民们围着我们,镲声一响,他们都跟着拍手,脸上的紧张少了很多。父亲告诉我,飞镲是咱汉沽渔民的魂,是对大海的敬畏,也是对生活的热爱——以前渔民出海危险,有时候一个浪头就把船打翻了,打镲既是祈福,也是给自己壮胆。”刘海波站在领操台旁,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模样,想起了小时候跟着父亲练镲的场景,嘴角忍不住上扬,眼睛里却有点湿润。
去年夏天,汉沽区教育局的工作人员找到刘海波,想让他把飞镲引进校园,解决非遗传承断层的问题。“现在的孩子,很多都不知道飞镲是什么,有的连汉沽以前是渔村都不清楚——他们以为汉沽一直是城区,不知道祖辈们是靠海吃饭的。要是再不教,这手艺就真的要失传了,我对不起我父亲,也对不起老辈的艺人。”刘海波一口就答应了,还主动提出要改编飞镲课间操,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
为了让孩子们喜欢飞镲,刘海波花了两个月时间改编——他把传统飞镲里复杂的“双镲齐鸣”“镲花绕腕”“翻身打镲”简化成简单的扬腕、平击、交叉击三个基本动作;加入了一些舞蹈里的转身、跳跃动作,比如“转身扬镲”“跳跃击镲”,让动作更活泼;还选了孩子们喜欢的欢快节奏,用电子乐和传统鼓点结合,让镲声更有感染力。他还特意去文具店买了小尺寸的镲片,适合孩子的小手,避免他们打镲时伤到手。
一开始,有些孩子觉得难,比如三年级的女生王萌。她性格内向,说话声音小小的,协调性也不太好,总是跟不上节奏——别人扬腕的时候,她还在平击;别人交叉击的时候,她的镲片还没举起来。有一次课间操,她因为总出错,急得快哭了,偷偷躲在队伍后面,想假装生病不做。刘海波注意到了,课间时走到她身边,蹲下来,和她平视,拿起她的镲片:“萌萌,别着急,咱慢慢来。你看,先听音乐的鼓点,‘咚’的时候扬手,‘哒’的时候击镲,像这样——”刘海波放慢动作,手把手教她,手腕轻轻一扬,镲片发出清脆的“锵”声,“手腕不用太用力,轻轻甩就行,你试试。”
王萌跟着练了几遍,终于打出了清脆的声音,她抬头看着刘海波,眼里闪着光,小声说:“刘老师,我会了!”刘海波笑着摸了摸她的头:“萌萌真厉害,以后肯定能打得更好。”现在,王萌不仅能跟上队伍,还成了班里的飞镲小老师——谁要是跟不上节奏,她就主动过去帮忙,像刘海波教她那样,放慢动作,耐心讲解。有个男生协调性差,总是打错,王萌就说:“别着急,我教你,刘老师教我的时候也是这样。”
除了课间操,刘海波还在学校开了飞镲兴趣班,每周二下午放学后上课,有二十多个孩子报名。兴趣班的孩子们,会学习更复杂的飞镲套路,比如传统的“双镲齐鸣”——双手各持一副镲片,同时击打,发出浑厚的响声,像两声响雷;还有“镲花绕腕”,镲片在手腕上绕一圈再击响,考验手腕的灵活性,像镲片在跳舞。
每次上课,刘海波都会给孩子们讲飞镲的历史,有时候还会带一些老物件来——有一次,他把父亲留下的老镲片带到了课堂上。这副镲片边缘已经有些磨损,铜皮上还能看到细小的划痕,却依旧光亮,那是常年打磨的痕迹。“这副镲片,我父亲用了三十年,陪他去了无数次码头,见证了咱汉沽从渔村到城区的变化。以前码头的石头地上,到处都是渔民的脚印,涨潮的时候,海水会漫到码头边,打镲的时候,能听到镲声和海浪声混在一起。现在码头变成了公园,石头地修成了柏油路,可这镲声不能忘。”刘海波拿着镲片,轻轻击了一下,醇厚的响声在教室里回荡,像来自大海的呼唤。孩子们都安静下来,眼睛盯着那副老镲片,听得入了迷,连平时最调皮的男生都坐得笔直。
李明举起手,小声问:“刘老师,以后我们也能像您父亲一样,去码头打镲吗?”刘海波笑着点头,声音洪亮:“当然能!只要你们喜欢,好好学,以后不仅能去码头,还能去更大的舞台表演,让更多人知道汉沽飞镲,知道咱汉沽的渔民故事!”
飞镲进校园后,不仅孩子们喜欢,家长们也特别支持。李明的妈妈以前总担心儿子沉迷手机,现在看到儿子每天回家都主动练飞镲,还会跟她讲飞镲的故事,比如“刘老师的爸爸以前在码头打镲,渔民们都很喜欢他”,心里特别开心。“以前他一放学就抱着手机,喊他吃饭都不动,现在好了,每天练完镲还会主动写作业,有时候还会教我打两下,说‘妈妈,你这样打不对,要用力扬手,像这样’。”李明妈妈笑着说,她还和其他家长一起成立了飞镲后援会——家长们凑钱给兴趣班的孩子买了更专业的镲片,镲片是黄铜做的,比学校的更耐用;还找裁缝做了简单的表演服,是蓝色的中式上衣,黑色的裤子,领口绣着小小的镲片图案,孩子们穿上特别精神。
今年端午节,汉沽区举办“非遗民俗展演”,在老码头遗址公园举行,学校的飞镲队被邀请参加表演。表演当天,天气特别好,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老码头的石碑前挤满了观众——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是以前的渔民,想来听听熟悉的镲声;有带着孩子的家长,想让孩子感受非遗文化;还有举着相机的游客,想记录下这热闹的场景。
孩子们穿着新做的表演服,站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脸上带着紧张又期待的表情。李明站在队伍前排,双手握着镲片,手心有点出汗——他以前从来没在这么多人面前表演过,心里既兴奋又害怕,怕自己忘动作。王萌站在他旁边,看出了他的紧张,小声说:“别害怕,我们一起练了这么多次,肯定行。”
刘海波站在舞台侧面,手里拿着鼓,准备给孩子们打节奏。他看了看台下的观众,又看了看台上的孩子,深吸一口气,敲响了鼓——“咚!咚!哒!”随着鼓点响起,孩子们举起镲片,“锵!锵!”的镲声在公园上空回荡,像海浪一样,一波接着一波。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扬腕、平击、交叉击,每一个动作都充满力量;转身、跳跃,每一个姿势都带着朝气。
台下的观众都安静下来,跟着镲声的节奏拍手。有个八十多岁的老渔民,头发全白了,拄着拐杖,听到镲声时,眼睛里泛起了泪光,他跟着节奏轻轻点头,嘴里还小声念叨:“像,太像了,跟以前码头的镲声一样……”表演到一半,老渔民突然站起来,激动地拍手:“好!打得好!孩子们,好样的!”
表演结束后,老渔民走到刘海波身边,握着他的手,手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小伙子,谢谢你啊,还能让孩子们打上飞镲,我还以为再也听不到这么地道的镲声了。以前我出海的时候,就靠这镲声壮胆,现在听到,就像回到了年轻的时候。”刘海波眼眶有些湿润,握紧了老渔民的手:“大爷,这是咱的根,不能丢。以后会有更多孩子学飞镲,这声音会一直传下去。”
夕阳西下,老码头的海面上泛着金光,像撒了一层金子。孩子们围在一起,兴奋地讨论着刚才的表演,有的说“刚才我看到有人给我们拍照了”,有的说“下次我还要表演”。刘海波看着孩子们的笑脸,听着他们的笑声,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父亲要是看到这一幕,一定会很开心。飞镲的火种,终于在这些孩子的手里,重新燃烧了起来,带着大海的气息,带着汉沽的记忆,继续传承下去,像海河的水一样,永远流淌。
七律·第83章
汉沽飞镲进校园,铿锵声震少年欢。
课间操变镲舞练,课后师传技艺专。
老艺人倾囊相授,新学子认真钻研。
非遗传承有新辈,镲声阵阵续千年。
第84章 海河隧道通
2023年10月1日,国庆假期的第一天,天还没亮透,东边的天空刚泛起一点鱼肚白,司机周师傅就早早地起了床。他住在河北区的望海楼附近,小区里的老槐树叶子已经泛黄,被晨风吹得“沙沙”响,像在说“早安”。今天他要送孙子去河东的姥姥家,这是海河隧道通车后,他第一次走隧道——之前每次去河东,都要走狮子林桥,早晚高峰的时候,堵得人心慌,有时候半个多小时都挪不了一公里,现在终于能走条顺畅路了。
周师傅今年65岁,头发花白,背有点驼,却很精神。他退休前是公交车司机,开了三十年的1路公交车,跑的就是河北区到河东区的线路,对这一带的路况熟得不能再熟。退休后,他就成了家里的“专职司机”,每天接送孙子上学,周末带老伴去逛公园、买买菜。
以前去河东的姥姥家,周师傅总要提前半小时出门,走狮子林桥——这座桥连接着河北区的望海楼和河东区的古文化街,是老天津的交通要道,桥面不宽,只有双向两车道,一到高峰时段,桥上的车就排成长龙,像一条不动的长蛇。有一次冬天,孙子要去河东参加钢琴比赛,比赛九点开始,周师傅早上七点就出了门,结果在狮子林桥上堵了四十分钟——前面的车一动不动,后面的车不停地按喇叭,声音刺耳得很。车里的暖气不足,孙子冻得缩成一团,小手冰凉,不停地问:“爷爷,什么时候才能到啊?我会不会迟到啊?”周师傅看着前面的车流,心里又急又无奈,只能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给孙子披上,自己冻得手发抖,嘴里还得安慰:“快了快了,马上就到,迟到了爷爷跟老师解释。”那天,孙子还是迟到了十分钟,比赛的时候一直闷闷不乐,周师傅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爷爷,隧道真的只要五分钟就能到姥姥家吗?”孙子坐在后座,手里抱着个蓝色的玩具车,玩具车的轮子上还沾着点灰尘——那是他最喜欢的玩具,走到哪带到哪。他今年七岁,上小学一年级,对隧道充满了好奇,昨晚还特意让妈妈在手机上查了隧道的图片,兴奋地跟周师傅说“隧道里有灯,像龙宫一样”。
周师傅一边系安全带,一边笑着说:“是啊,昨天新闻里说的,从河北区到河东区,走隧道只要五分钟,比走桥快多了。今天咱就试试,保证不迟到,还能早点到姥姥家吃早饭,姥姥不是说要给你做你最爱吃的煎饺吗?”孙子一听“煎饺”,眼睛亮了起来,用力点头:“好!那我们快走吧!”
早上八点,周师傅开车上了隧道入口的引桥。引桥两侧的护栏上,挂着一面面五星红旗,红色的旗帜迎着风飘扬,像一片红色的海洋;护栏上还挂着红色的灯笼,上面写着“祝祖国生日快乐”的字样,满是节日的气氛。入口处的电子指示牌清晰地写着“河东方向 5分钟”,下面还有一行小字:“限速60公里/小时,禁止变道,注意安全”。指示牌旁边,站着两位穿着反光背心的交警,正在引导车流,确保车辆有序进入隧道。
隧道内的灯光是柔和的暖黄色,安装在顶部的弧形灯罩把光线均匀地洒在路面上,照亮了平整的沥青路面——路面是新铺的,黑色的沥青上画着白色的车道线,还有黄色的减速带,清晰可见。路面上的反光标线在灯光下闪着银光,像一条银色的带子,引导着车辆前进。
周师傅轻轻踩下油门,车子平稳地驶入隧道,耳边只有轻微的发动机声,没有桥上的风声和鸣笛声,连轮胎摩擦地面的声音都变得很轻,像羽毛划过皮肤。“你看,这隧道里多干净,墙壁上还贴着米黄色的瓷砖,一点不黑,比爷爷小时候钻的山洞亮多了。”周师傅对孙子说,眼睛盯着前方的路面,手里的方向盘握得很稳。
孙子趴在车窗边,小脸蛋贴在玻璃上,看着隧道壁上的反光条——反光条是红色的,每隔一米就有一条,随着车子前进,反光条像一条流动的光带,在他眼前闪过。“爷爷,像在山洞里开火车一样!太好玩了!”孙子兴奋地喊着,手里的玩具车也跟着挥舞起来。
隧道的墙壁上,还贴着几幅天津的历史照片,用防水的玻璃框装着——有一张是老海河的码头,黑白的照片里,渔民们正扛着渔网往船上走,码头边停着几艘小木船;还有一张是老天津的火车站,蒸汽火车冒着白烟,站台上挤满了人;最里面的一张是海河上的老桥,桥面是木头做的,行人牵着驴车在桥上走。周师傅指着那张老码头的照片,对孙子说:“你看,这是爷爷小时候的海河码头,那时候没有大桥,人们都是坐船过河,船是小木船,一次只能坐十几个人,遇到刮风下雨就不能开了。现在多方便,直接从地下穿过去了,不用等船,也不怕刮风下雨。”
很少有人知道,海河隧道的建设其实并不容易。负责隧道施工的工程师张师傅,今年50岁,戴着一副黑框眼镜,头发里掺着几根白发,他参与了隧道建设的全过程,从最初的地质勘探到最后的通车验收,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他的身影。说起施工中的困难,他有说不完的话。
“海河的地质太复杂了,下面有流沙层,还有老河道的淤泥,就像一碗粥,一挖就容易塌。”张师傅坐在办公室里,面前摆着一张巨大的隧道地质剖面图,图上用不同的颜色标注着不同的地层:黄色的是流沙层,褐色的是黏土层,灰色的是岩石层。他指着图上的黄色区域,语气里满是感慨:“你看,这层就是流沙层,厚度有五米多,一挖就会往洞里涌,像水一样。我们每天都要监测地质情况,用注浆机把水泥浆注入流沙层,让它凝固成固体,才能继续挖。光是打桩加固就用了半年时间,每天只能前进两三米,慢得像蜗牛爬。” 幸运飞艇
为了不影响海河的通航,隧道采用了“盾构法”施工——简单说,就是用一台巨大的盾构机在地下挖一个圆形的隧道,盾构机的前端有个巨大的刀盘,像个大圆盘,上面装着合金刀具,能把泥土和岩石挖下来;刀盘后面是一个密封的舱室,能防止泥土涌进来;最后在隧道内壁安装钢筋混凝土管片,像给隧道穿了件“盔甲”,加固隧道。这种方法对技术要求高,但不会影响水上交通——施工期间,海河上的游船依旧能正常航行,渔民们的捕鱼作业也没受影响。
施工过程中,最惊险的一次是盾构机遇到了坚硬的岩石层。“那时候盾构机的刀盘都快磨坏了,刀具崩了好几个,进度慢得很,一天只能挖一米。”张师傅回忆道,眼睛里满是疲惫,“我和团队连续加班三天,查资料、改参数,还请了上海的专家来指导。最后在刀盘上加装了合金齿,把掘进速度放慢,一点点啃这块‘硬骨头’,才终于突破了岩石层。那天晚上,所有人都在工地食堂吃了碗面条,算是庆祝,大家都累得趴在桌子上睡着了,连碗都没洗。”
还有一次,施工期间遇到了暴雨,工地积水严重,注浆机也坏了。张师傅和团队成员冒雨去附近的工厂借设备,浑身湿透,衣服上沾满了泥,凌晨两点才把设备借回来。等修好注浆机,天已经亮了,他们又接着施工,连一口热饭都没顾上吃。“那时候真想放弃,觉得太苦了。可一想到隧道通车后,市民们能方便地过河,不用再堵车,就觉得有了力气。”张师傅笑着说,手里的笔在图纸上轻轻画着圈,“现在看到隧道通车,市民们走得方便,觉得之前的辛苦都值了。”
周师傅的车很快就到了隧道出口,仪表盘上的时间显示,从入口到出口,刚好5分钟。“你看,到了吧,比爷爷说的还快!”周师傅对孙子说,心里满是欣慰。
孙子开心地拍手:“太好啦!以后再也不用等红灯了!我们可以早点吃姥姥做的煎饺了!”
出口处的指示牌清晰地指向河东的主要道路,绿色的箭头指向“古文化街”“天津站”“河东万达”,一目了然。周师傅按照指示牌的指引,很快就到了姥姥家小区门口——比平时快了整整25分钟,姥姥家的窗户里,已经飘出了煎饺的香味。
除了私家车,隧道还极大地方便了公交车和救护车。公交车司机王师傅,驾驶的5路公交车正好经过隧道,这条线路从河北区的望海楼站到河东区的大王庄站,以前走狮子林桥,高峰时段要四十分钟,现在走隧道,二十分钟就能到。“以前高峰时段,车上的乘客都抱怨堵车,有的上班族还会迟到,现在好多了,乘客都说‘这隧道通了真方便,上班不用早起了’。”王师傅笑着说,他每天要跑六个来回,隧道通车后,每天能多跑一个来回,还不觉得累——以前跑一趟要精神高度集中,生怕堵车,现在路顺畅了,心情也变好了。
救护车司机李师傅,更是觉得隧道是“生命通道”。“有一次,我们要送一个急性心梗的病人去河东的胸科医院,当时是早高峰,狮子林桥堵得厉害。我们试着走隧道,结果比走桥快了二十分钟,为抢救争取了宝贵时间——医生说,再晚五分钟,病人就危险了。”李师傅语气里满是庆幸,“现在只要是去河东的医院,我们都会走隧道,快,还安全,不用担心堵车耽误抢救。”
隧道通车后,狮子林桥、金刚桥的交通压力也小了很多。以前早晚高峰,这两座桥上的车能排到两公里外,桥面挤满了车,连行人都不好走;现在车流明显减少,桥上的行人也多了起来——有散步的老人,手里牵着狗,慢慢悠悠地走着;有拍照的游客,举着相机,对着海河的风景拍照;还有推着婴儿车的家长,孩子在车里睡着,脸上带着甜甜的笑。
周师傅送完孙子,开车回河北区时,特意在隧道里放慢了速度。他看着隧道内柔和的灯光,看着墙壁上的老照片,心里满是感慨——他想起自己年轻时在码头当搬运工,每天要坐船过河,冬天的河水冰冷,船摇晃得厉害,他总是晕船;后来开公交车,每天要堵在狮子林桥上,看着前面的车流叹气;现在,隧道通了,一切都变了。“这隧道不仅是条路,更是连接海河两岸的纽带,让咱天津的交通越来越方便了。以后再去河东,再也不用怕堵车了。”周师傅小声地说,像是在跟自己说话,又像是在跟这座城市说话。
夕阳西下,周师傅开车经过狮子林桥,看到桥上的行人悠闲地走着,有的在欣赏海河的风景,有的在聊天,有的在放风筝——风筝是红色的,在空中飘着,像一只自由的鸟。他忍不住笑了,心里觉得暖暖的——这座城市,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变得越来越美好,越来越便利,像海河的水一样,永远向前,充满希望。
七律·第84章
海河底下穿隧道,车辆通行不用绕。
头顶行船浪滔滔,脚下跑车声悄悄。
缓解拥堵效率高,连接两岸往来好。
津门交通添新脉,南北贯通更捷巧。
第85章 科技周热闹
2023年5月20日,天津科技馆前的广场上,挤满了前来参加科技周的市民。这天的天气格外好,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像棉花糖一样;微风拂面,带着淡淡的花香,是广场上的月季开了,粉色、红色的花朵在阳光下绽放。广场上的彩色气球在风中飘着,有红的、黄的、蓝的、绿的,上面印着“科技惠民,创新未来”的主题标语,气球下面的绳子被孩子们拉着,他们蹦蹦跳跳地,像一群快乐的小鸟。
科技馆的大门外,挂着巨大的红色横幅,上面写着“2023天津科技周——让科技走进生活”;两侧的展板上,贴着科技周的活动安排,用彩色的图片和文字介绍各个展区的内容:“儿童科技区:3D打印、机器人互动”“智慧生活区:智能家电体验、智能家居展示”“银发科技区:智能手机教学、防诈骗宣传”“航天体验区:VR太空行走、航天知识讲解”。工作人员穿着蓝色的志愿者马甲,马甲上印着“科技周志愿者”的白色字样,他们手里拿着科技周的导览图,热情地递给过往的市民,还耐心地解答大家的疑问:“阿姨,儿童科技区在一楼左侧,您从这个门进去左转就能看到。”“小朋友,VR太空行走在二楼,需要先排队领号哦。”
这次科技周的主题是“科技惠民,创新未来”,目的是让不同年龄段的市民都能感受到科技的魅力,让科技真正走进日常生活。展馆内分了四个主要展区,每个展区都设置了互动体验项目,从3D打印到VR太空行走,从智能家电到老年人智能手机教学,覆盖了各个年龄段的需求。上午九点,展馆大门准时开启,人流像潮水般涌入,孩子们的欢呼声、大人的惊叹声、设备的运行声交织在一起,整个展馆都充满了活力,像一个热闹的科技乐园。
小学生王宇今年九岁,穿着蓝色的校服,背着一个奥特曼图案的书包,一进馆就拉着爸爸冲向了儿童科技区的3D打印体验区。这个展区有一百多平米,地面铺着彩色的地垫,墙壁上贴着孩子们打印好的作品照片;中间摆着五台小型3D打印机,银色的机身闪闪发光,旁边的桌子上放着各种颜色的PLA耗材——有白色、红色、蓝色、黄色,还有粉色的,像一堆彩色的面条;桌子上还摆着孩子们打印好的小玩具,有奥特曼、小兔子、小汽车、小房子,五颜六色的,特别可爱,引得孩子们围在桌子旁,叽叽喳喳地讨论着:“这个奥特曼好酷啊!”“我想要打印一个小兔子!”
“爸爸,我要打印一个奥特曼!跟我这个玩具一样的!”王宇兴奋地指着书包上的奥特曼挂件,挂件是红色的,眼睛是黄色的,手里拿着一把光剑。他的眼睛里满是期待,拉着爸爸的手,不停地催促:“爸爸,我们快一点,我想第一个打印!”
体验区的工作人员是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叫林晓,她穿着白色的工作服,脸上带着甜甜的笑。她笑着递给王宇一支白色的触控笔,指着旁边的平板电脑说:“小朋友,你先在这个平板上画一个奥特曼,我们有模板,你可以照着画,也可以自己创作。别担心,很简单的,我会教你。”
平板电脑上,有一个简单的奥特曼模板,画好了身体和四肢,只需要补充细节。王宇接过触控笔,趴在桌子上认真地画了起来——他先给奥特曼的眼睛涂上黄色,然后在奥特曼的手上画了一把光剑,光剑的剑刃涂成了蓝色,还在剑刃上画了几道白色的线条,像光的纹路;接着,他给奥特曼的胸口画了一个红色的“能量灯”,最后在奥特曼的脚上画了一双银色的靴子。画的时候,他时不时抬头看看书包上的挂件,生怕画错,眉头皱得紧紧的,样子特别认真。
林晓在旁边耐心地指导:“小朋友,奥特曼的手臂可以再画长一点,这样打印出来更协调;光剑的剑刃可以再画宽一点,这样看起来更有力量。”王宇点点头,按照林晓的建议修改了手臂和光剑的形状,然后满意地点击了“确认”按钮。“好了!我画完了!”王宇开心地喊着,脸上的眉头也舒展开了。
林晓把王宇的设计图传到3D打印机里,然后拿出一卷红色的PLA耗材,装在打印机上。“小朋友,我们用红色的耗材打印,跟你的挂件颜色一样,好不好?”王宇用力点头:“好!太好了!”
打印机开始“嗡嗡”作响,像一只小蜜蜂在唱歌。喷头慢慢移动,一层薄薄的红色塑料丝从喷头里吐出来,慢慢勾勒出奥特曼的轮廓——先打印的是奥特曼的底座,然后是脚、身体、手臂、头,最后是光剑。王宇蹲在打印机旁边,眼睛都不眨一下,紧紧盯着正在成型的奥特曼,手里的拳头握得紧紧的,嘴里还念叨:“快一点,再快一点!我想看看它到底是什么样的!”
爸爸站在旁边,拿出手机给王宇拍照,照片里,王宇蹲在打印机旁,小脸蛋贴着玻璃,眼睛盯着打印机,阳光从窗户照进来,落在他的脸上,像镀了一层金边。“以后你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也能发明更厉害的东西,比如能飞的奥特曼玩具。”爸爸笑着说,拍了拍王宇的肩膀。
半小时后,一个高约十厘米的奥特曼模型打印好了。林晓用小剪刀小心翼翼地剪掉模型底部的支撑材料,然后用纸巾擦了擦模型上的灰尘,递给王宇:“小朋友,你的奥特曼做好啦!小心点,有点烫。”
王宇小心翼翼地接过来,放在手里翻来覆去地看——奥特曼的眼睛是黄色的,光剑是蓝色的,胸口的“能量灯”是红色的,虽然边缘有些粗糙,却比他想象的还要好。“爸爸,你看,这是我画的奥特曼,变成真的了!太神奇了!”王宇开心地跳了起来,手里的奥特曼模型举得高高的,想让所有人都看到。
在二楼的航天体验区,初中生李娜正戴着VR眼镜,体验“太空行走”项目。这个展区有两百多平米,地面铺着灰色的地垫,模拟太空的颜色;墙壁上贴着太阳系的图片,还有中国空间站的照片,旁边配有文字介绍;中间是一个模拟太空舱的平台,平台是银色的,下面装有液压装置,能随着VR画面的变化轻微晃动,模拟太空失重的感觉。
李娜今年十三岁,穿着一件印有“中国航天”字样的蓝色T恤,头发扎成马尾,她是学校航天社团的成员,最喜欢的科目是物理,梦想是成为一名宇航员,去太空探索。她戴着黑色的VR眼镜,手里抓着平台旁边的扶手,身体微微前倾,看起来很紧张又很期待。
“3、2、1,体验开始!”工作人员按下按钮,VR眼镜里的画面瞬间变了——李娜仿佛置身于太空中,黑色的背景里布满了星星,像撒了一把碎钻;远处的地球呈现出蓝色的弧形,上面还能看到白色的云层和绿色的陆地,美丽得让人窒息;旁边是中国空间站,银色的舱体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太阳能板像巨大的翅膀,在太空中展开。
“哇,我看到地球了!好蓝啊!太漂亮了!”李娜兴奋地喊着,身体随着平台的晃动轻轻漂浮,手里的扶手也跟着移动——她觉得自己真的在太空中行走,脚下是无尽的太空,身边是中国空间站,那种感觉既神奇又震撼。她试着“伸出手”,想去触摸空间站的舱体,手指却穿过了虚拟的画面,什么也没摸到,引得她笑了起来。
体验结束后,李娜摘下VR眼镜,额头上满是汗水,头发也有些凌乱,却依旧意犹未尽。“太神奇了!就像真的在太空一样,能看到地球,还能看到空间站的太阳能板。地球真的好蓝,比课本上画的还要美。”李娜激动地对旁边的工作人员说,眼睛里满是向往,“以后我也要当宇航员,去真正的太空看看,去中国空间站里工作!”
旁边的讲解员是个三十多岁的叔叔,他笑着说:“那你要好好学物理和数学,宇航员可是要懂很多知识的——不仅要会操作复杂的设备,还要能应对太空里的各种突发情况。只要你努力,未来一定能实现梦想!”
李娜认真地点点头:“我知道!我现在就开始努力,每天都多学一点物理知识,以后一定要考上航天大学!”
一楼的银发科技区,则是另一番热闹景象。这个展区主要面向老年人,面积有一百五十平米,地面铺着防滑地垫,椅子是柔软的沙发椅,方便老年人坐下;墙壁上贴着大字的操作指南,比如“如何使用微信视频通话”“如何网上挂号”,字体很大,老年人能轻松看清;展区内还设置了三个板块:智能手机教学、智能家电使用、防诈骗宣传,每个板块都有志愿者负责讲解。
工作人员都是来自天津大学的志愿者,他们穿着红色的志愿者马甲,耐心地给老人们讲解各种科技产品的使用方法。72岁的张奶奶坐在智能手机教学区的沙发椅上,手里拿着一部银色的智能手机,手机壳是红色的,上面绣着一朵牡丹花——这是儿子去年给她买的,说是让她方便跟孙女视频通话,可她一直不会用,只会接电话。
志愿者小王是天津大学计算机系的学生,今年二十岁,她蹲在张奶奶身边,手把手地教她:“奶奶,您先点开这个绿色的微信图标,就是这个有两个小人的图标,点一下。”张奶奶按照小王的指示,用颤抖的手指点开了微信图标,屏幕上出现了微信的界面。“然后找到您孙女的头像,您看,这个带着小辫子的就是,点一下。”小王指着屏幕上的头像,声音很轻,很有耐心。
张奶奶找到了孙女的头像,点了一下,屏幕上出现了孙女的聊天界面。“再点这个‘+’号,您看,在右上角,点一下就会出现很多选项。”小王继续指导,“然后选择‘视频通话’,就是这个有摄像头图标的,点一下就能看到您孙女了。”
张奶奶按照步骤,一步步操作,手指有些颤抖,好几次都点错了地方,小王都耐心地帮她纠正。终于,视频通话接通了,屏幕上出现了孙女的笑脸。“通了!通了!你看,这是我孙女!”张奶奶开心地笑了,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手里的手机握得很紧,生怕掉了。
孙女在屏幕那头笑着说:“奶奶,您终于会视频通话啦!我好想您,您最近身体好吗?”张奶奶连忙说:“好,好,奶奶身体好得很,就是想你了。你看,这是志愿者小姑娘教我的,她教得可好了。”
挂了视频通话,张奶奶拉着小王的手,感激地说:“太谢谢你了,小姑娘,你教得真清楚。以前我总觉得智能手机太复杂,怕按错了,现在学会了视频通话,以后想孙女了就能看看她,不用再光听声音了。”小王笑着说:“奶奶,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以后您有不懂的还能来问我,或者给我打电话,我把我的手机号留给您。”小王把自己的手机号写在一张纸条上,递给张奶奶,张奶奶小心翼翼地收在口袋里,像宝贝一样。
除了视频通话,志愿者还教老人们怎么网上挂号、怎么用手机交水电费、怎么识别诈骗短信。“爷爷,您看这种短信,说‘您中了一等奖,需要先交手续费才能领奖’,这都是诈骗短信,千万不能信,也不能点里面的链接。”志愿者小李拿着手机,给一位老爷爷讲解,“还有这种冒充子女借钱的短信,说‘我在外面遇到麻烦,需要钱’,您一定要先给子女打电话确认,别轻易相信陌生人。”老爷爷点点头:“知道了,知道了,以前总有人给我发这种短信,我都不敢点,现在知道了,原来是诈骗。”
科技周的展馆里,还有不少机器人表演项目。在一楼的大厅中央,有一个圆形的舞台,舞台上有三台跳舞机器人,它们的身体是银色的金属材质,关节处能灵活转动,眼睛是蓝色的LED灯,看起来很可爱。机器人正跟着音乐扭动身体,跳的是当下流行的《孤勇者》,动作整齐划一,还能跟着节奏摆动手臂、转身、跳跃,引得台下的观众纷纷拍照。
周围围满了孩子和家长,大家都拿着手机,对着机器人拍照、录像,时不时发出惊叹声。“这机器人太厉害了,居然会跳舞!”“你看,它们的动作跟人一样灵活!”“我也要买一个会跳舞的机器人!”孩子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整个大厅都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王宇拉着爸爸挤到前面,看着机器人跳舞,手里的奥特曼模型也跟着挥舞起来,嘴里还跟着音乐哼着《孤勇者》的歌词:“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
负责机器人表演的工程师小吴,今年二十五岁,他穿着灰色的工作服,正在旁边调试设备,确保机器人能正常表演。他看到王宇好奇的样子,笑着走过来:“小朋友,你喜欢机器人吗?想知道它们为什么会跳舞吗?”
王宇点点头,眼睛瞪得圆圆的:“喜欢!它们为什么会跳舞呀?是不是里面有小机器人在控制它们?”
小吴蹲下来,指着机器人的关节处,耐心解释:“小朋友真聪明!其实机器人的身体里藏着‘小马达’——就是电机,关节里还有传感器,能接收音乐的节奏信号。就像你跟着鼓点打镲一样,机器人会跟着音乐的节奏,让电机带动关节动起来,这样就能跳舞啦。你看这个机器人的手臂,里面有两个小电机,一个控制上下动,一个控制左右动,配合起来就能做出挥臂的动作。”
王宇凑过去,仔细看着机器人的关节,好像想透过金属外壳看到里面的“小马达”。“那它们能像我一样打镲吗?”他举着手里的奥特曼模型,好奇地问。小吴笑着说:“当然可以呀!只要给它们装上打镲的工具,再编好程序,它们就能像你一样打镲,说不定还能和你一起表演呢!”王宇听了,兴奋地跳起来:“太好了!那我下次还要来,看机器人打镲!”
智慧生活区的展示也同样精彩。这里摆放着各种智能家电:能自动炒菜的机器人、能识别语音的扫地机、能调节温度的智能床垫,还有能远程控制的智能窗帘。一位穿着围裙的阿姨正在体验智能炒菜机,她把切好的青菜、肉丝放进锅里,对着机器说“炒青菜,少油少盐”,机器就自动开始加热、翻炒,还能根据食材的熟度调整火候。“以前炒青菜总怕炒糊,现在有了这个机器,再也不用担心了!”阿姨笑着说,手里还拿着手机录像,准备发给家人看。
旁边的智能床垫体验区,一位老爷爷正躺在床垫上,床垫旁边的显示屏上实时显示着他的心率、呼吸频率。“这个床垫能监测我的身体状况,要是有异常,还能自动给我儿子发消息,太方便了!”老爷爷对旁边的志愿者说,脸上满是满意。
科技周持续了七天,每天都人头攒动。闭展当天,组委会公布了数据:七天时间里,共吸引了超过20万人次参观,其中有10万是家长带着孩子来的,5万是老年人,还有5万是学生和科技爱好者。很多市民都在留言板上写下了自己的感受:“科技周让孩子爱上了科学,也让我感受到了科技的便利”“学会了用手机视频通话,以后能经常看到孙女了”“希望每年都能举办这样的活动,让更多人了解科技”。
闭展时,王宇拉着爸爸的手,手里紧紧攥着那个3D打印的奥特曼模型,还不停地回头看展馆的方向。“爸爸,下次科技周我们还来好不好?我还想打印一个小兔子,还要看机器人打镲!”爸爸笑着点头:“好,只要你喜欢,我们每年都来。”
李娜则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自己的感受:“今天体验了太空行走,看到了美丽的地球和中国空间站,我更加坚定了成为宇航员的梦想。以后我要好好学习,为中国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她还在笔记本上画了一个小小的中国空间站,旁边写着“我的梦想”。
张奶奶则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学会了用手机交水电费。她拿着手机,成功交了这个月的电费,开心地给儿子打了个电话:“儿子,我学会用手机交水电费了,以后不用麻烦你了,科技真是太方便了!”
正如科技馆的馆长在闭展仪式上所说:“科技不是高高在上的‘奢侈品’,而是惠及每一个人的‘日用品’。我们希望通过科技周,让老年人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让孩子激发对科学的兴趣,让年轻人看到科技的未来。未来,我们会继续举办更多这样的活动,让科技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让‘科技惠民’的理念深入人心。”
夕阳西下,科技馆前的广场上,彩色的气球慢慢降落,市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离开。王宇把奥特曼模型举过头顶,阳光照在模型上,反射出红色的光芒,像一个小小的太阳。他知道,这次科技周不仅给了他一个奥特曼模型,更在他心里种下了一颗科学的种子——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这颗种子会发芽,让他成为一个发明家和创造者,为这座城市、为这个国家,带来更多的科技惊喜。
七律·第85章
科技活动周热闹,新技术亮相人潮。
机器人跳舞灵巧,VR体验趣味高。
小学生打印3D,老年人学手机操。
科技普及惠民众,创新生活乐陶陶。
转载请注明来自Nkqfj,本文标题:《奥特曼模板2(26天津传奇17)》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