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飞艇开奖网 很多年之后再回看中央苏区那个艰难的早晨,心里总会泛起点儿复杂滋味。那时候,不少人估计连一口白米饭都觉得奢侈,反倒天天琢磨着咋能撑到天亮。国民党不光在前线打仗,还在后头使点儿阴招——经济封锁嘛,说白了就是一刀两断,进不来出不去,苏区成了个“孤岛”,活着都费劲。
可奇怪的是,眼瞅着一群穿着打补丁衣裳的小伙子,几万十来万的红军,就是靠着伙食没断,武器没垮,硬生生在那种地狱难度模式里扛下来了。很多老一辈回忆起来都直咂舌:“怎么这么牛?”其实啊,背后撑起这份底气的,不光靠一群刀枪不入的战士,还有个脑子转得飞快的会计出身的“苦力”,以及一间在赣南小山沟里听起来带点传奇色彩的公司。
苏区到底穷到啥地步?别说什么丰收年、日子好过,每天吃饭都凑不齐粮食。你要说现在赣南水果能装满卡车,那会子,种一亩水稻都得问天看地。国民党在人前围剿,暗地封锁,外头盐巴米布卖得翻天价,苏区里老百姓和红军叫苦连天。但你要说这些兵哥靠啥没饿死、没散伙,真正关键在他们有个“家底”,而这个家底从哪里来的,还真说不上是应运而生。
那家撑起苏区的“秘密公司”,其实大多数红军小伙子也未必清楚前因后果,都知道自打苏区办起银行,粮草渐渐多了点儿,衣服也能时不时换一件新的。实际上,这背后的“主事”是毛泽民。你没听错,就是毛家的那位二弟,但他做事儿可是绝不吃老本、沾关系。“毛主席的弟弟”,听着好像拔高了身份。可是,在韶山老家时,他是家里最勤恳那个孩子,跟着父母下田锄草,没人帮忙,自己算账自己张罗。到后来家里变故,他顶上了家,钱粮都要管得紧。
毛泽民进了革命队伍,是被思路和行动带进去的,不是嘴皮子一套套。你看他早年在长沙帮哥哥管学堂,啥都得管,有个工人出岔子、一天餐食断了,他都能临场拿主意。跟着转战工厂、矿区时,他把工人的辛苦记在心上,遇到老板蛮横不讲理,也敢争。“不怕吃苦,不怕麻烦”,这种人办什么都能搅合点事情出来。
国共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毛泽民则低调到了苏区干经济。江西、福建地界,又贫又乱,苏区弄了个国家银行,他硬是顶住压力,账本一行一行地查,银元一分一厘地算,手底下连个像样工具都没有,全靠嘴皮和小算盘。他没留学过,也没名校学历,可是临阵不乱、会死磕,啥难题都能琢磨两遍再拍板。后来大家都说苏区会过日子、能攒钱,其实还真得靠这个“懂行的”。
说到挣钱,中央苏区就像捡到宝似的。以前咱们讲起钨矿,都是铁道边上的破矿坑,谁也没把它当回事。其实,20世纪三十年代,国外对钨金属的需求大得惊人。欧洲那些工厂、兵器制造楼里一堆机器都要用这玩意。中国不声不响,资源占全球一半,赣南地底下埋着全世界都在抢的好货。
苏区处处受围堵,但地下的钨砂却能偷偷摸摸流出去。说白了,这就是一把“逆天改命”的筹码——只要敢冒险,把钨砂运到外头,就能变成硬通货,换回枪、粮、衣服。那会国际银元血值高,一吨钨砂顶得上几百口吃饭的好日子。这主意,毛泽民最先盯上,赶在别人懵懂的时候,绕开死路,杀出条起死回生的新路子。
具体怎么做呢?说到这里,其实他屁股还没坐热。刚到钨矿公司,那场面真是乱七八糟。矿工跑了,设备坏了,外边还有土匪虎视眈眈。哪有啥总经理的气派?毛泽民干脆穿着粗布衣,带着几个红军兵,白天清扫矿区,晚上就守矿门。遇到有工人生病、没饭吃,他自个儿把手头的善款给人家请医生,拢得住人心、才有信心挖矿。
矿井设备老旧,效率差得让人心焦。别人嫌麻烦,他就一点点修,一台机器坏了,办个“拼装小组”,土法上马。人手不够,他吸收附近穷苦百姓当帮工,条件艰苦,但工资总比外头高一点,大家便愿意和他干。这里插一句,彼时劳动力流动大,很多矿区老工人都被国民党拉去做苦力,但毛泽民用工公平,保证矿工口粮、还争取给老员工家属送菜,这点也不常见。
产量起初低得要死,有时候一天挖十来吨都能开大会庆功。但日子一天天过去,钨砂产量噌噌往上窜,从最初两百吨,到几年后四千多吨,堆出来的银元可以铺满两条国道。你问这些钱哪里去了?毛泽民做账不是随便糊弄,谁家缺衣谁家粮食断档,他都要亲自跑遍几个村庄,一笔笔记下。一部分换了粮食给部队,一部分补充军火,也偷偷买进布匹做靴子。红军兄弟们穿新鞋上阵,不少人都感慨:“终于不是破补丁鞋了,谁说我们差?”
顺路念叨一句,那几年工人是跟着红军一块过的。矿区热闹起来,建了新工棚,请了医生,让不少人第一次住进了不漏雨的房子。工人小谢直说,家里老母亲生病,是毛泽民搭上关系请了卫生队,后来全家人一见到红军就泪水滚滚。这样的小事,旁人未必记得,但矿区的人都记了几十年。
不过说到底,钨矿不是无底洞,国民党还常常要搞点“突袭”。一次夜里土匪摸黑进矿,毛泽民带头指挥,当场让矿工们迭矿石做掩体,没想到真顶住了敌人。他事后笑着说:“银元是硬的,矿石更硬!” 苏区的这点精神,就是在这种点点滴滴里养出来的。
说起来,这公司三年挣的钱占了苏区财政七成,可谁又能料到天有不测风云?长征一到来,一切都得弃矿转移。毛泽民没丢下账本,带着数字和粮食一条条安排,长征路上晚上点着豆油灯核算分配,谁饿谁吃,谁病谁医。你要问他怎么受得了一路风霜,他说:“这是救命的活儿,不干队伍散了。”
后来,红军辗转到了北方,他又被派去新疆帮着理财管工业。修水利,建起零件厂,很多新疆农民第一次吃上灌溉地里的粮食。可惜世事难料,盛世才一变脸,把他抓进牢房,还没等重新谋划出路,命就给断送了。毛泽民去世时也不过四十七,可那个“扛家”的钱粮账本,乌黑发亮的钨砂,救过无数人命。这段故事一直留在赣南的泥土里,谁说账房没有英雄?有的人,真是扛着十万人的希望,也没哼一声。
这事说到底,是运气,也更是人的韧劲。岁月里那些举银元买粮食养部队的人,没几个留下名字。毛泽民和他的钨矿,养活了蘸盐巴、剜野菜求活的红军,也让后人明白了“扛家”的分量。你说现在的人会不会念叨这事呢?可能很少,但事到临头,有些账,只能靠自己一笔笔抹去虚假。到底什么是真英雄呢?也许就藏在那些灯下摊开的旧账本里——没人知晓,但从来都在。
转载请注明来自Nkqfj,本文标题:《兵器制造工厂攻略(当年中共苏区那么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