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而言,新交的朋友是探索外部世界的重要伙伴,也是内心情绪的重要寄托。但很多家长发现,当问孩子 “你今天在学校交新朋友了吗?”“新朋友叫什么呀?” 时,孩子要么简单回答 “嗯”“不知道”,要么干脆转移话题,不愿多提。其实,不是孩子不想聊,而是家长的提问方式、沟通氛围没有让孩子感受到 “聊朋友是轻松、有趣且安全的”。想要让孩子愿意主动分享新交的朋友,需要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用他们能接受、感兴趣的方式搭建沟通桥梁,让分享成为一种享受,而非 “任务”。
孩子不愿聊新交的朋友,往往是因为担心 “说不好会被批评”“说的内容爸妈不感兴趣”。比如家长问 “你怎么不跟新朋友好好玩?”“新朋友成绩好不好?”,这类带有评判性或目的性的问题,会让孩子产生防备心理,从而选择沉默。想要让孩子敞开心扉,首先要消除他们的顾虑,用 “非追问式” 的开场,营造轻松、无压力的沟通氛围,让孩子知道 “无论我怎么说,爸妈都会认真听,不会批评我”。
(一)用 “分享自己” 代替 “追问孩子”家长可以先主动分享自己的 “朋友故事”,比如 “妈妈今天上班时,和新同事李阿姨一起喝了咖啡,她居然也喜欢吃妈妈上次带你去吃的那家蛋糕,你说巧不巧?”“爸爸小时候新交了一个朋友,他特别会玩弹珠,第一次见面就教我怎么赢,你猜我们后来怎么样了?” 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让孩子感受到 “聊朋友是一件很平常、很有趣的事”,同时也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主动想要分享自己的故事。
比如 6 岁的童童,之前妈妈问她 “新交的朋友叫什么”,她总是不回答。后来妈妈换了方式,睡前跟她说:“妈妈今天认识了一个新的合作伙伴,她说话特别温柔,还跟我分享了她女儿的画,画的是小兔子,特别可爱。你在幼儿园有没有遇到说话温柔的小朋友呀?” 童童听完,眼睛一亮,说:“有呀!我新交的朋友叫琪琪,她说话就很温柔,今天还帮我捡了铅笔呢!” 原来,当家长先 “抛砖引玉”,孩子会觉得 “聊朋友不是在被审问,而是在和爸妈分享有趣的事”,从而愿意主动开口。
(二)用 “好奇式提问” 代替 “严肃追问”避免使用 “你为什么不跟新朋友玩?”“新朋友有没有欺负你?” 这类带有负面预设的问题,而是用 “我很好奇”“我有点想知道” 等带有好奇语气的提问,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兴趣,而非 “质疑”。比如 “我很好奇,你新交的朋友最喜欢玩什么游戏呀?是像你一样喜欢搭积木,还是喜欢玩捉迷藏呀?”“我有点想知道,你和新朋友第一次说话的时候,是你先开口的,还是他先开口的呀?”
幸运飞艇开奖记录 这种提问方式没有对错之分,也不要求孩子给出 “标准回答”,只是单纯表达家长的兴趣,让孩子觉得 “爸妈想了解我的朋友,是因为觉得很有趣”。比如 5 岁的乐乐,爸爸问他 “新交的朋友怎么样”,他不说话;但当爸爸说 “我很好奇,你新交的朋友会不会像你一样,吃饭的时候喜欢先吃菜再吃饭呀?”,乐乐立刻说:“才不是呢!他喜欢先吃饭,还说米饭是‘能量小火车’,吃了就能跑很快!” 通过好奇式提问,孩子会觉得分享是在 “满足爸妈的好奇心”,从而更愿意主动讲述。
(三)用 “接纳情绪” 代替 “纠正行为”如果孩子提到和新朋友之间的小矛盾,比如 “我不想跟新朋友玩了,他抢我的玩具”,不要急于纠正 “你要大方一点”,而是先接纳他的情绪:“妈妈知道他抢你玩具,你一定很生气,对不对?如果是妈妈,心爱的玩具被抢,也会不开心的。” 当孩子感受到情绪被理解,才会愿意继续分享更多细节,比如 “他后来把玩具还给我了,还跟我道歉了”“我们后来一起玩了拼图”。如果家长一开始就批评孩子 “小气”,孩子会觉得 “聊朋友会被批评”,以后就再也不愿提及。
二、再 “找对兴趣点”:用 “孩子的语言” 搭建话题,让分享更有趣孩子对 “朋友” 的关注点和成人不同,成人可能关心 “朋友的性格、成绩、家庭”,但孩子更关心 “朋友会不会玩我喜欢的游戏、能不能一起分享零食、有没有有趣的小秘密”。想要让孩子愿意聊新交的朋友,就要用 “孩子的语言”,围绕他们感兴趣的点搭建话题,让分享变得像 “聊动画片” 一样有趣。
(一)围绕 “游戏与玩具” 展开话题对低龄儿童来说,“玩” 是他们与朋友互动的核心,围绕 “游戏与玩具” 聊,能快速激发孩子的分享欲。比如 “你新交的朋友会不会玩你上次教我的那个‘石头剪刀布变小动物’的游戏呀?”“你们有没有一起玩积木呀?他喜欢搭房子,还是喜欢搭汽车呀?”“如果你们有一个新玩具,会一起玩,还是轮流玩呀?”
比如 4 岁的朵朵,妈妈问她 “新朋友叫什么”,她不回答;但妈妈问 “你新交的朋友有没有带好玩的玩具去幼儿园呀?比如像你的小熊玩偶那样的?”,朵朵立刻说:“有!她带了一个会唱歌的小兔子,按一下就会唱‘小兔子乖乖’,我们今天一起抱着小兔子唱歌呢!” 孩子会觉得 “爸妈聊的是我喜欢的东西”,从而愿意主动分享和朋友相关的细节。
(二)围绕 “零食与美食” 展开话题“吃” 是孩子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围绕 “零食与美食” 聊,能让孩子感受到 “朋友话题和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更愿意分享。比如 “你和新朋友有没有一起分享零食呀?他喜欢吃草莓味的饼干,还是巧克力味的呀?”“你们中午在幼儿园吃饭的时候,有没有互相夹菜呀?比如你把胡萝卜给他,他把肉给你?”“如果你们一起去买冰淇淋,他会选巧克力味,还是香草味呀?”
比如 5 岁的小宇,之前不愿聊新朋友,直到妈妈说:“妈妈今天买了葡萄,特别甜,我想如果和朋友一起吃,肯定更甜。你和新朋友有没有一起吃过甜甜的东西呀?” 小宇立刻说:“有!昨天他带了芒果干,分给我一块,特别甜,我也把我的小饼干分给了他!” 通过 “美食” 这个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能轻松打开孩子的话匣子,让他们主动聊起和朋友的互动。
(三)围绕 “小秘密与趣事” 展开话题孩子都喜欢 “小秘密”,围绕 “和朋友之间的小秘密、趣事” 聊,能让孩子感受到 “分享是专属我们的快乐”,从而更愿意开口。比如 “你和新朋友有没有发现一个只有你们知道的好玩的地方呀?比如幼儿园里的小角落?”“你们有没有一起做过一件很有趣的事,比如偷偷观察小蚂蚁搬家呀?”“他有没有跟你说过一个小秘密呀?如果不方便说也没关系,妈妈只是觉得小秘密很有趣。”
比如 6 岁的浩浩,妈妈问他 “和新朋友玩什么”,他不说;但妈妈说:“妈妈小时候和新朋友发现了一个小花园,里面有很多小蝴蝶,我们每天都会去看,还约定不告诉别人,这是我们的小秘密。你有没有和新朋友有这样的小秘密呀?” 浩浩笑着说:“有!我们发现幼儿园滑梯下面有一个小洞,里面有一只小蜗牛,我们每天都会去看它,还给它喂菜叶呢!” 孩子会觉得 “爸妈能理解我的小快乐”,从而愿意分享和朋友之间的 “专属趣事”。
三、深度 “倾听与互动”:用 “回应技巧” 让孩子愿意聊下去很多时候,孩子刚开始愿意聊新交的朋友,但聊了几句就不聊了,原因是家长的回应 “太敷衍” 或 “太强势”。比如孩子说 “我新交的朋友会画画”,家长说 “哦,知道了,快睡觉吧”,或者说 “那你要向他学习,也好好画画”,这样的回应会让孩子觉得 “爸妈不感兴趣” 或 “又要教育我”,从而失去分享的兴趣。想要让孩子愿意持续聊下去,需要用正确的回应技巧,让孩子感受到 “爸妈不仅在听,还很懂我”,从而越聊越开心。
(一)用 “细节追问” 代替 “敷衍回应”当孩子分享和新朋友相关的细节时,家长要抓住 “关键词”,进行细节追问,让孩子知道 “爸妈在认真听,还想知道更多”。比如孩子说 “我新交的朋友会画画”,家长可以追问:“哇,他会画什么呀?是像你一样画恐龙,还是画小公主呀?”“他画画的时候,喜欢用彩色笔,还是蜡笔呀?”“你们有没有一起画过一幅画呀?画的是什么呢?”
比如 7 岁的轩轩,跟妈妈说 “我新交的朋友叫明明,他数学很好”,妈妈如果说 “哦,那你要好好学数学”,轩轩可能就不聊了;但妈妈说 “哇,数学很好呀!那他会不会做你上次说的那个‘找规律’的题目呀?他有没有教你小技巧呀?”,轩轩会接着说:“会!他教我用小棒摆,一下子就会了,我们今天还一起做了三道题呢!” 通过细节追问,孩子会觉得 “爸妈对我和朋友的事很感兴趣”,从而愿意分享更多。
(二)用 “共情回应” 代替 “教育引导”当孩子分享和朋友的情绪相关的内容时,比如 “我今天和新朋友吵架了,我很不开心”,家长要先共情,再引导,而不是直接教育。比如 “妈妈知道你和朋友吵架,心里肯定很难受,对不对?换作是妈妈,也会不开心的。你们是因为什么吵架的呀?” 等孩子说完原因后,再一起梳理:“那你觉得如果下次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做会更好呢?”
比如 5 岁的朵朵,跟妈妈说 “我新交的朋友不跟我玩了,我很伤心”,妈妈没有说 “那你就找别人玩”,而是说 “妈妈知道朋友不跟你玩,你一定很伤心,妈妈小时候也有过这样的感觉,特别难过。你们之前不是玩得很好吗?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呀?” 朵朵委屈地说:“我今天没带绘本,想跟她一起看,她不同意。” 妈妈接着说:“哦,原来是这样,那你有没有跟她说‘明天我带绘本,我们一起看好不好’呀?” 朵朵摇摇头,妈妈说:“那明天可以试试呀,如果她同意了,你们又能一起玩了。” 通过共情回应,孩子会觉得 “爸妈能理解我的感受”,从而愿意继续分享,也更容易接受家长的引导。
(三)用 “积极反馈” 代替 “负面评价”无论孩子分享的是和朋友的开心事,还是不开心的事,家长都要给予积极反馈,避免负面评价。比如孩子说 “我新交的朋友上课会说话”,家长不要说 “那你别跟他玩了,会学坏的”,而是说 “哦,他上课会说话呀,那你有没有提醒他‘上课要认真听讲,下课再聊呀’?”“你觉得上课说话好不好呀?” 通过积极反馈,让孩子知道 “即使朋友有小缺点,爸妈也不会否定我的朋友,而是会和我一起思考”。
比如 6 岁的童童,跟妈妈说 “我新交的朋友吃饭很慢,老师都批评他了”,妈妈没有说 “那你别跟他一起吃饭了”,而是说 “哦,他吃饭慢呀,那你有没有跟他说‘我们一起快点吃,吃完可以一起玩呀’?” 童童说:“我说了!他今天快了一点,老师还表扬他了呢!” 妈妈笑着说:“哇,你好厉害呀,还能帮助朋友,妈妈真为你骄傲!” 这种积极反馈,会让孩子觉得 “分享朋友的事能得到爸妈的肯定”,从而更愿意主动分享。
四、借助 “场景与游戏”:让分享融入生活,自然发生对孩子来说,“聊” 不一定是坐在那里严肃地对话,还可以融入到日常场景和游戏中。通过场景和游戏,让孩子在 “玩” 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聊起新交的朋友,这种 “无意识的分享” 往往比 “刻意的聊天” 更有效。
(一)在 “角色扮演” 中引导分享孩子喜欢角色扮演,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扮演 “孩子和新朋友”,通过模仿互动,引导孩子聊起真实的经历。比如 “我们来玩‘幼儿园游戏’吧,你当你自己,妈妈当你的新朋友琪琪,你觉得我们现在会玩什么游戏呀?”“如果妈妈是你的新朋友明明,我现在想跟你一起玩积木,你会怎么跟我说呀?”
比如 4 岁的小宇,妈妈和他玩 “幼儿园游戏”,妈妈扮演新朋友,说:“嗨,小宇,我们一起玩玩具吧!” 小宇说:“好呀!我们玩我的消防车吧,上次我和我的新朋友就是这么玩的,他当司机,我当消防员!” 妈妈接着说:“那他当司机的时候,有没有说什么好玩的话呀?” 小宇笑着说:“他说‘消防车要出发啦,呜 ——’,特别像真的!” 通过角色扮演,孩子会在 “玩” 的过程中,自然地聊起和朋友的互动,分享真实的细节。
(二)在 “手工与绘画” 中引导分享让孩子画 “自己和新朋友”,或者一起做 “送给新朋友的礼物”,在动手的过程中,引导孩子聊起朋友。比如 “我们一起画一幅画,画你和新朋友一起玩的样子,好不好?你想画你们在哪里玩呀?他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呀?”“我们做一个小卡片,明天送给你的新朋友,你想在卡片上写什么呀?比如‘我们一起玩积木吧’?”
比如 5 岁的朵朵,妈妈和她一起画 “和新朋友琪琪”,朵朵画了两个小女孩在滑梯上,妈妈问:“你们在滑梯上玩什么呀?是不是有什么好玩的事呀?” 朵朵说:“我们在比赛谁滑得快,琪琪第一次滑的时候,差点摔倒,我拉了她一把,她就不怕了!” 妈妈说:“哇,你好勇敢呀,还帮助琪琪!那琪琪有没有谢谢你呀?” 朵朵说:“有!她还说下次要带糖果给我吃呢!” 通过绘画,孩子会把和朋友的经历 “画出来”,再通过家长的引导,自然地分享出来。 幸运飞艇计划
(三)在 “日常活动” 中引导分享在散步、逛超市、做家务等日常活动中,不经意地聊起朋友。比如散步时说:“你看,前面有两个小朋友在一起骑自行车,像不像你和新朋友一起玩的样子呀?你们有没有一起骑过小自行车呀?” 逛超市时说:“我们买一点草莓吧,你新交的朋友喜欢吃草莓吗?如果喜欢,下次可以带一点去和他分享呀?”
比如 6 岁的浩浩,妈妈和他逛超市时,看到奥特曼卡片,妈妈说:“你看,这里有奥特曼卡片,你新交的朋友喜欢奥特曼吗?你们有没有一起玩过奥特曼卡片呀?” 浩浩立刻说:“喜欢!他有好多奥特曼卡片,上次还跟我换了一张赛罗奥特曼的,可帅了!” 妈妈接着说:“那你们换卡片的时候,有没有约定下次再换呀?” 浩浩说:“有!我们约定下次我带迪迦奥特曼的,跟他换贝利亚的!” 在日常活动中聊朋友,孩子不会觉得 “这是在聊天”,而是觉得 “爸妈在和我聊日常的事”,从而愿意主动分享。
让孩子愿意聊新交的朋友,核心不是 “问”,而是 “懂”—— 懂孩子的顾虑,懂孩子的兴趣,懂孩子的表达方式。当家长放下 “追问的心态”,用 “分享、好奇、共情” 的方式与孩子沟通,用 “游戏、场景、细节” 搭建话题,孩子会发现 “聊朋友是一件轻松、有趣且温暖的事”,从而主动打开心扉,把和朋友的喜怒哀乐都分享给家长。这种分享不仅能让家长更了解孩子的社交状态,还能增进亲子感情,让孩子在分享中感受到被理解、被重视,从而更自信地面对社交,更快乐地成长。
转载请注明来自Nkqfj,本文标题:《赛罗奥特曼打小蜗牛(4 个实用策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