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养细胞时,科研人员常常像对待宠物一样呵护细胞:小心地换液、添加营养、控温控气,希望它们在培养瓶里健康茁壮地生长。
然而,好心并不总有好报。
一些看似体贴入微的操作,实际上可能在悄悄伤害细胞,降低实验效果,甚至直接导致细胞死亡。
本文将结合培养实践,盘点5个常见的好心办坏事行为,让你在养细胞的路上少踩坑。
1.添加过量血清——营养过剩的甜蜜陷阱
很多人认为血清越多,细胞越好。毕竟血清中富含生长因子、激素、蛋白质和营养物质,是细胞的大餐。
但实际上,高浓度血清(>20% FBS)可能带来以下问题:
过度刺激细胞增殖 → 提前进入衰老阶段(Replicative senescence)
诱导分化或改变表型 → 尤其是干细胞和原代细胞,在高血清环境下容易丧失原有特性
引入不可控变量 → 血清成分复杂,批次差异大,高浓度使用放大了这种不确定性
建 议
1. 常规贴壁细胞使用5%-10% FBS即可
2. 诱导分化或药物处理前,应考虑降血清甚至无血清培养,以减少干扰
2.过度换液——勤快也会害细胞
一些科研人员担心细胞长在废液中会缺乏营养,于是每天频繁换液,甚至一天多次。
但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
打断细胞的自分泌因子循环细胞在培养过程中会分泌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它们能促进细胞适应环境。过度换液会将这些分子冲走,反而降低生长速度。
造成机械应激频繁的吸液、加液操作会让细胞反复受到剪切力冲击,尤其是贴壁不牢的细胞(如神经细胞、上皮细胞)。
建 议
1. 常规培养可2-3天换液一次
2. 对于贴壁不牢的细胞,换液动作要缓慢,避免直接冲击细胞层
3.隐形杀手——抗生素长期依赖
很多实验室在培养基中常年添加抗生素(如青/链霉素)来防污染。
看似保险,实际上隐藏了风险:
掩盖污染源细胞可能已经被低水平污染(如支原体)侵袭,但抗生素抑制了部分表现,让污染难以及时被发现。
诱导耐药菌株细菌和真菌可能在低剂量抗生素中存活并产生耐药性
直接毒性某些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对线粒体有抑制作用,长期使用会降低细胞代谢能力。
建 议
抗生素仅在初期防污染或运输细胞时使用2. 建立无抗培养习惯,通过严格的无菌操作预防污染
4.过度胰酶消化——细胞表面蛋白流失
PBS冲洗→胰酶消化→吹打,这是许多人分离贴壁细胞的标准流程。
问题是,如果胰酶作用时间过长(>5分钟),会带来:
破坏细胞表面蛋白和受体 → 影响信号转导、黏附和免疫识别
增加细胞膜通透性 → 降低存活率
诱发应激反应 → 影响基因表达模式
建 议
1. 控制胰酶消化时间在1-3分钟
2. 观察细胞圆缩即可终止,并立即加入血清或抑制剂中和胰酶
3. 尽量使用无EDTA或低浓度EDTA配方以减少损伤
5.温度波动频繁——细胞的冷热应激
细胞培养需要恒温37℃,但一些习惯却打破了稳定性:
频繁取出培养瓶观察 → 细胞经历冷热循环,应激反应增强
水浴加热反复使用的试剂 → 热循环导致成分降解,影响细胞状态
热应激可激活HSP(热休克蛋白)通路,改变蛋白质折叠状态。
低温暴露会降低细胞膜流动性,影响代谢。 幸运飞艇全天计划
建 议
1. 集中取出所需瓶子或板,减少培养箱开关次数
2. 对热敏感试剂分装保存,避免反复加热
END
细胞培养是一门既依赖理论又依赖经验的艺术。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是在帮助细胞,其实是在干扰它们的自然状态。
记住:培养细胞不是无限堆砌营养、频繁操作,而是要为它们创造一个稳定、接近生理的环境。只有减少不必要的干扰,细胞才能以最佳状态回馈我们的实验。
转载请注明来自Nkqfj,本文标题:《死亡细胞破解版伤害加(你以为宠细胞)》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